科技打底 链条增值 协同兜底
“土味养殖”背后藏着一条特色价值链
2024年,山东特色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680亿元
临朐鹅肝溢出醇厚香气,单县羊肉汤翻滚出奶白色浓汤,煎至五分熟的高青黑牛肌理粉红……
这些刻着齐鲁地域印记的畜牧名吃,正不断给大家带来舌尖上的幸福感。
多年来,畜产品消费结构一直以猪肉、禽肉为主,“无猪不成席、无鸡不成宴”是百姓日常饮食的写照。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牛羊肉和特色畜产品等的消费量加速上升。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特色畜牧业发展密码?
8月20日至21日,全省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临朐召开。记者跟随采访发现,让“土产”变成“特色”,让“特色”长成“产业”背后,是科技打底、链条增值、协同兜底的共同之力。
1 从“土味养殖”到“科技武装”
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特色畜牧业的进阶过程中,科技对全环节的深度赋能,正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畜牧业“土味”的固有认知
对于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
我省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丰富,既有以莱芜猪、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为代表的地方品种,又有以驴、兔、鹅、蜂等为代表的特色畜种,且养殖历史悠久、品质特性突出。
特色畜牧业的进阶,首要的就是从这些“品种基因”的保护和重塑做起——不是简单复制传统养殖经验,而是用科技提升保种育种能力。
枣庄黑盖猪的“逆袭”颇为典型。这一原产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的猪种,具有易饲养、抗逆性强、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高、肉质优良等特点。然而在21世纪初,受引进品种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品种一度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优质生猪种源,山东福藤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起原种猪场,加快扩群。目前,存栏原种母猪500余头、公猪40头。
保护的同时,品种创新也在进行中。为更好地利用枣庄黑盖猪种质资源,公司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鲁南白猪”“鲁南黑猪”新品系培育,其生长速度、料肉比、肉质等各项指标都有很大提升。
扩大优质种群数量仅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提升养殖生产水平、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同样重要。而在这一进程中,科技对全环节的深度赋能,正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畜牧业“土味”的固有认知。
在位于高青的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每一头黑牛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数字身份证”,从出生那一刻起,它们的生长数据便被实时记录。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实时监测牛舍环境,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为黑牛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精准饲料配方系统则依黑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调配饲料,保障其营养充足以提高品质。
2 从“卖原料”到“卖体验”
“农产品思维”到“消费品思维”的转换,让特色畜牧业从单纯依靠一产养殖的产值,拓展到二三产业多个环节的增值空间
小小朗德鹅,价值能有几何?
其实,它全身都是宝,鹅体和鹅毛皆可物尽其用,尤为珍贵的是鹅肥肝。
在位于临朐的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鹅肥肝经清洗、分级、质检后,一部分作为生鲜产品直供市场,另一部分则进入精深加工车间,变身成红酒蓝莓鹅肝、樱桃冰激凌鹅肝等60余种产品,附加值提升逾10倍,带动企业年产值攀升至3.64亿元。
这种价值裂变的背后,是鹅产业从以养殖和屠宰为重心,升级为“育养—加工—研发—销售”的全链条布局。目前,临朐年出栏朗德鹅500万只,鹅肥肝产能5000余吨,占据全国70%市场,产业链年产值突破80亿元。
再看临沂的肉兔产业,全市已基本形成“饲料生产+种兔繁育+商品兔养殖+屠宰分割+粗精加工”的全产业链,研发出红烧兔头、风味手撕兔等10余种新型兔肉产品,肉兔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0亿元,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肉兔养殖屠宰供应基地。
就连看似简单的蜂产业,也在链条延伸中找到新蓝海。蒙阴当地的蜂企不仅研发出蜂蜜酒、蜂王浆冻干粉等深加工产品,还开启“蜜蜂+”跨界探索,打造蜜蜂文化科普馆等,发展起文化旅游,让甜蜜产业迈向新高度。
凡此种种,本质是把“农产品思维”换成“消费品思维”。这种转换,让特色畜牧业从单纯依靠一产养殖的产值,拓展到二三产业多个环节的增值空间,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
3 从“单打独斗”到“利益共享”
特色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政府、企业、农户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让产业红利能穿透产业链,流到最基层的从业者手里
特色畜牧产业要做大做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生态协同”是不可忽视的——不是企业或农户的“单打独斗”,而是政府、企业、农户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让产业红利能穿透产业链,流到最基层的从业者手里。
为降低农户养殖风险、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单县通过“政府、银行、保险、农担”的相互配合,创新推出了肉羊养殖保险产品。每只羊保费40元,养殖户只需自缴保费12元,其余28元由财政补贴。在保期间,由于疾病、疫病、自然灾害等直接造成肉羊死亡的,每只羊最高可赔偿1000元。
临朐在朗德鹅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龙头企业给养殖户统一提供种苗饲料、技术培训、防疫消毒、宰杀加工、回购销售等服务,有农户算过一笔账:一个养殖棚一次能养2000只鹅,一年能养殖8—10批,平均一只差不多卖到20块钱,全年收入将近40万元。
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在构建“产业生态网”:企业有技术和市场,农户有农事基础和劳动力,政府搭平台、定规则,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共生关系”,打破了“企业赚大钱、农户赚小钱”的怪圈,更能让特色畜牧产业扎根土地、持续生长。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设计 巩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