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无人驾驶、智慧安防、智能客服等人工智能产品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些热门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如何实现的?
8月19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召开。会前,部分参会人员到贵安新区现场观摩,其中一站,就是数据标注企业——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
参会人员到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观摩。(图/潘德玉)
走进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的办公区,数百名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有人用专业工具框选道路图像中的车辆轮廓,有人处理鱼眼镜头拍摄的畸变画面——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正是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第一课”。
“就像教孩子认图识字需要大量卡片,AI算法也得‘吃掉’海量标注数据才能学会技能。”公司运营副总钟莲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一个个标注后的数据,能让机器学习分类物品、识别目标甚至预测路况。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主要承接智能驾驶和电商平台的数据处理,2024年营收约3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已达800万元,吸纳500余人在此就业。
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吸纳500余人在此就业。(图/潘德玉)
“数据标注人才从何而来?”
面对记者提问,钟莲伟指引目光看向一面展示墙,墙上有10多块含金量满满的“牌子”: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外实训教学基地、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实训基地……
“我们还有20多块牌子没地方挂。”公司运营副总钟莲伟笑谈,这些年,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和贵州三分之二以上的专科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系。
人才供给的底气来自贵州独特的培养模式。
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和贵州三分之二以上的专科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系。(图/潘德玉)
从2016年开始,贵安新区几乎所有的高校包括中职和本科在内,都设置了大数据相关专业,为产业储备了大量本土人才。“我们99%的员工都是贵州毕业生。”钟莲伟说,“今年能快速扩员,正因本地已有成熟人才池。”
这种“本地育人、服务全国”的模式,背后是政校企的深度协作。
2023年5月,贵安新区管委会牵头,联合8个政府部门、6所本科院校、11所高职院校、8所中职学校、17家企业、4家科研机构、2家行业协会成立全省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产教联合体。
这一创新组织打破了传统产教融合的壁垒:政府统筹政策,院校输送人才,企业参与教学,行业协会搭桥,形成“人才蓄水池”与“产业需求池”的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培育数字经济人才、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潘德玉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