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乌克兰的民众情绪经历了从激烈的战争意志到深深的疲惫感的转变。过去,他们的目标是必须胜利,而现在,更多人开始渴望和平,这种心态的巨大反差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体的深远影响。
2023年8月7日,美国盖洛普公司对乌克兰境内1000名15岁以上的民众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4%的人仍坚持继续战斗,直到取得胜利,而有69%的人则希望尽快坐下来谈判,结束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对比2022年,当时有73%的人支持继续战斗,只有22%的人支持谈判。这种转变,反映出民众心态的深刻变化。
在基辅,许多居民开始采取避而不见的策略,尽量避免出门,以免收到征兵通知。路口的警察和士兵们开始检查身份证,尤其是盯着那些适龄男性。征兵令通过窗户递交,一次次的征召命令几乎让街头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战时漩涡里。有人在接受检查时低声请求能否推迟几天报名,理由是家里还有事情需要处理。但他们得到的回应总是冷漠而坚定:“按流程办。”
随着2024年底征兵政策的变化,征兵的年龄下限从27岁降至25岁,且前线服役期限延长。此举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冲突和对抗,尤其是在利沃夫和第聂伯罗等地。民众的焦虑不断增加,许多年轻人开始讨论如何规避征兵:假装体检不合格、给征兵官塞钱,甚至考虑逃往国外。大家并非不爱国,而是对战争前景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无力,尤其是家里有年轻男性的家庭,生活时刻在悬崖边上徘徊,无法预测自己会在何时被征召。长期的这种不安和恐慌,使得社会的整体情绪逐渐走向崩溃。
与此同时,战场之外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积累。根据2025年的民调,68%的乌克兰人认为战争不太可能在2026年底前结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战争能在一年内停下。民众开始不再单纯依赖情绪判断,而是更加理性地分析战争的前景。尽管人们渴望和平,但真正能否实现和平,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战线的僵持以及外交局势的未见突破,令民众对未来更加失望。
前线的士兵们也感受到这种冷暖交替的情感。在顿涅茨克地区,一名乌军士兵匿名发帖,描述了他和战友在进入一家杂货店时的情景。店内的人们似乎在过着与战争完全无关的生活,买面包、喝咖啡、刷手机。然而,士兵注意到,店里人的眼神并非充满仇恨或热情,而是一种疲惫、麻木的目光,仿佛不再愿意看到军人。这种无奈和冷漠的情绪在前线也不断蔓延。
在政治层面,泽连斯基总统的支持度显著下降。根据2023年7月的调查,泽连斯基的信任度从去年的74%降至58%。民众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反腐力度的削弱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忽视。2024年,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一项争议性法案,剥夺了两家独立反腐机构的调查和起诉权,几小时内总统签字生效。此举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许多人举着标语,声音嘶哑,要求政府反思。抗议者并非反对国家,他们只是希望政府能更加倾听民声,不再闭眼行事。
在外部支持方面,乌克兰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剧变。2022年,乌克兰人对美国的期待曾达到巅峰,66%的民众支持美国的领导角色。然而到了2025年,这一比例急剧下降,仅剩16%,而反对的比例高达73%。人们对美国的援助表示失望,认为援助迟到且口径不断变化,外交辞令越来越空洞。相对而言,德国的形象则有所回升。尽管德国早期的援助行动进展缓慢,遭受了不少批评,但随着军事和人道援助的持续跟进,乌克兰民众对德国的支持逐渐增强,甚至首次超过了对美国的支持,达到了63%。社交平台上的评论十分直接:“美国的声明能填满新闻,而德国的卡车能填满仓库。”
至于中国,乌克兰的态度较为冷淡。根据2025年的调查,只有8%的乌克兰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这一比例与2022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中国没有直接介入冲突,这种中立的立场使得乌克兰人既没有高期待,也没有强烈反感。相比西方国家的支持起伏,中国的稳定态度似乎在乌克兰社会中占据了一种独特的位置。
三年的战争,乌克兰社会的心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第一年,充满了勇气和必胜的信念;第二年,战争的代价逐渐显现,民众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到了第三年,理性开始占据上风,民众不再盲目支持战争,而是更多地考虑和平的可能性。无论是街头的抗议,还是议会内的争论,抑或是前线士兵的无奈,这一切都标志着乌克兰人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尽管不少人认为谈判可能意味着屈服,但也有观点认为,继续拖延只会使国家承受更多损失。乌克兰人没有集体转身,他们只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和平的路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需要在底线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最终,这场战争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于那些普通人的选择:躲避、抗争、等待和谈判。这些选择,每一刻都在塑造乌克兰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