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8月21日智元将在上海召开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同时,智元机器人六大核心产品线在智元商城及京东商城同步开售。
分析人士指出,智元大会可能催化产业合作,加速技术落地,而新品开售则标志商业化进程加快,增强了板块盈利预期,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市场热度,带动相关板块上涨。
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AI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时代。国内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日前宣布,将于8月21日召开首届合作伙伴大会,集中展示智元产品技术最新进展及商业落地成果。
据介绍,届时,上百台机器人将联袂献上表演,现场更特设机器人服务台,机器人将全程自主完成调酒、饮料递送等餐饮服务,零距离为与会嘉宾带来奇妙人机互动体验。
大会的召开只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缩影,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产量达55.6万套,工业机器人销量、产量均居全球首位。2025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其中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051.9万套。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0亿美元。
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在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取得新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实现自给。
关键技术迎突破
工业机器人作为减速器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其市场增长直接拉动需求。
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消费量达57.05万台,同比增长9.69%,预计2028年将突破80万台。这一增长不仅来自新增机器人装机需求,还包括存量机器人减速器的更换需求:2024年存量更换需求规模已达21.15万台,占总需求的15.5%。
此外,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崛起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例如,人形机器人单机需配备8~10个谐波减速器,远超工业机器人的用量,而斯微特传动研发的集成关节产品已应用于新能源装备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高端场景。这种多元化需求推动减速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国内减速器市场规模将达2910亿元。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如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其中,在RV减速器方面,摆线轮外齿廓曲线设计技术,解决了工业机器人关节传动中误差逐级放大的难题;实现摆线齿轮、针齿壳等关键零部件的微米级加工,解决精密装配难题。
在谐波减速器方面,通过优化齿形几何参数,将柔轮疲劳寿命提升至1万小时以上;针对高速场景优化齿形啮合效率,将温升降低30%以上,适配医疗机器人、精密光学仪器等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在柔轮表面应用纳米涂层,耐磨性提升50%,耐腐蚀性增强3倍。
数据显示,国产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占率从2020年的不足50%跃升至2025年的75%,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实现全面替代,单台机器人成本降低30%。
企业技术贡献显著
技术的进步,来自减速器相关企业的研发进步,目前,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秦川机床等上市公司已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龙头企业。
其中,绿的谐波自主研发的三次谐波技术(全球独家专利)彻底改变了传统二次谐波的传动逻辑。通过将波发生器形状从“椭圆形”改为“三角形”,柔轮与刚轮的接触点从2个增至3个,扭转刚度提升2-3倍,单向传动精度达10弧秒以内。这一技术使绿的谐波Y系列产品在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晶圆搬运设备等对刚度要求严苛的场景中性能超越日本哈默纳科。
其技术突破直接推动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55%,使工业机器人整机成本下降30%以上。
虽然起步较晚,但双环传动通过“磨齿+硬车”工艺开发谐波减速器,精度达±15角秒,寿命超1万小时,并集成于智能关节模组。其集成式关节模组轴向刚度提升200%,已应用于小米CyberOne人形机器人腰部旋转机构。2025年谐波减速器开始批量供货,主要配套协作机器人和小型工业机器人。
秦川机床是国内唯一能够量产行星滚珠丝杠的企业,成功突破海外技术垄断,成为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等头部机器人厂商唯一的国产替代供应商。其P0行星滚柱丝杠重复定位精度≤0.005mm,承载能力达传统滚珠丝杠3-6倍,适配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已通过特斯拉Optimus耐久性测试(10万次循环),计划2025年实现批量供货,预计单车用量12套,对应市场规模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