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8月19 日消息(记者 李晓晓)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六足轮腿机器人、AI眼镜+入境游导购智能体APP……8月18日下午,在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路演中心,“人工智能+”展区热闹非凡,各家科技企业拿出看家产品,吸引一波又一波人群驻足观看、交流咨询。
当天,杭州市上城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暨具身智能先导区创建动员会在此举行。“我们始终把科创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成功入选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1.1%,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长42.9%,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惠海涛说。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人工智能的天然“试验场”
大会现场,发布了上城区首批十大标志性示范场景:湖滨步行街AI黑科技首发街区;清河坊、皋亭山等景区全域智能导览;全球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AI+跨境;银行营业网点智能化客户服务;商业综合体、商圈智能巡逻及处置;城市道路桥梁养护三维雷达探地;城市工地林地等多场景精细化管理;“数字能源港”低碳园区智能化管理;学生身心健康AI能力链;残障人士高科技辅具一站式体验服务。
市民佩戴AI眼镜,感受多模态识别、多语言翻译等功能(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这其实是我们上城区面向杭州市,甚至全国的一个邀请函。”上城区为企服务中心主任钱云忠介绍,“这些场景成熟度高,都可感知、可体验、可拍照、可传播,等待人工智能企业前来发挥创意,让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城市肌理,全面开花,真正赋能经济发展。”
以上城区商务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湖滨步行街AI黑科技首发街区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可交互的数字孪生商圈”,湖滨步行街可承接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的首发、首秀、首展活动,支持全球具身智能技术首试、首用,实现人工智能产品赋能时尚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据悉,作为浙江省人流、物流、信息流最密集最活跃的城区,上城区拥有湖滨步行街、城市阳台、德寿宫等众多极具人气的城市地标;湖滨、吴山、钱江新城“三大商圈”年销售额突破480亿元、客流量超1.3亿人次;高铁杭州火车东站、城站火车站作为入浙门户,日均发客流50万人次。
“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天然的‘试验场’,能快速触达千万级市场。”惠海涛说。
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吸引市民触摸、咨询(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人工智能产业的新未来
“设计人才短缺、成本高、市场预测不准,这些都是影响我们企业发展的痛点。”现场,杭州邑铭歌服饰有限公司副总朱敏琪就企业难题上台“发榜”时说,作为年轻一代,一直在琢磨如何把服装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让新技术帮助企业转型。
他的话音刚落,浙江凌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郴揭了榜。“传统的服装制作,从设计、打版到样衣制作,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但我们将3D建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自主研发的柔性仿真模拟引擎,一件衣服从布料选择、AI创意到设计建模,再到仿真渲染,最终形成一件高仿真、可编辑、可生产的数字样衣,只需要两个小时。”
朱敏琪(右一)现场发布的项目榜单,被刘郴(右二)揭榜(央广网发 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会后,朱敏琪与刘郴继续深聊了开去。“从目前接触下来,预估每年可以节省10%至30%的研发成本。”朱敏琪说。
这幕“企业发榜、技术揭榜”的场景,是上城区发力人工智能产业的缩影。
在刚刚过去的7月,上城区首次提出全域建设中央创新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革,着力构建“1+5”推进格局,即以打造具身智能先导区为重点,全面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创新中心核心区、人文经济创新引领区、都市工业服务型制造样板区。
根据当天发布的《2025年上城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上城区将集聚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超70家;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亿元,投向人工智能领域项目20个以上;在消费、文旅、医疗、教育、民生、金融等领域形成具有标杆性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不少于10个。
此外,上城区出台《上城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全力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