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嘉宾各有侧重点,与听众互动共同构成对“最初的上海”的理解
【导读】4月27日,文汇讲堂第169期“上海文明探源:贯古通今向未来 上海6000年”(简称“上海6000年”),启动首讲《最初的上海: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主讲,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参与嘉宾对话并共同回答线上线下提问,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做全场点评。央视频、喜马拉雅、文汇报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上报集团技术运营中心融媒运营中心做技术支持。
“上海6000年”系列由文汇报社、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协办,含七场讲座九场研学。
经整理,分主讲、对话、提问(含精彩瞬间)、点评(含自测题)四篇与读者分享。此篇为点评篇。
今天(5月12日),53位听友将前赴“青浦海派考古探源一日研学”,敬请关注讲堂后续报道
直播间,上报集团技术运营中心融媒技术运营中心工作人员全神贯注
我担任上海文物局副局长刚好一年,在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中,我读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就是陈杰副馆长的《实证上海史:考古视野下的古代上海》。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以物证史、以史增信。通过重新认识上海历史,纠正了我的一个认知偏差。在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接触的人群当中,包括身边亲友、普通市民百姓、乃至专家学者,我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对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曾经的我一样,都普遍存在严重偏差。很多人认为上海是一座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城市,古代的上海就是个小渔村,能堪称的历史顶多就是近代开埠以后的历史,甚至认为海派文化就是舶来文化。
考古视野中的上海:主体性、连续性、未来性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通过今天陈馆长、程所长的介绍和分享,从考古实证的视角,帮助我们拉长了对上海历史轴线的认知,拓宽了对上海文化、文明和文脉的认识视野,我相信对现场和线上的听众朋友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有相当程度的启发和启示。
在把握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上,与中华文明探源一样,需要树立文化主体性思维,需要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终极命题出发,搞清楚上海历史和文化的源泉源头,这才有了今年“文汇讲堂”策划的“上海6000年”这个主题。今天的第一讲为什么请两位考古专家首先来讲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因为这是上海区域史前文明源起和形成的时期,今天这一讲其实就是上海早期文明探源成果分享。
向义海点评,强调主体性
“上海6000年”这个概念怎么来的?今天两位专家主要是从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平时大家所关注所了解的上海,主要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上海,而不是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上海,更不是考古学文化区、文化圈意义上的上海。在历史地理意义上,上海这片土地不是偶然天成,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地理环境变化才形成的;这个地理演进过程,伴随着早期先民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在地域上它的文化、文明有着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考古学文化意义上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史前文化承袭演进图谱。
我们理解上海6000年文化史,不能孤立地从今天的上海行政版图来看,而是要放在考古学文化区、文化圈的视域下来理解,也就是要放在环太湖流域文化区系或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圈来理解其源起、形成和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为上海”,其实背后也要问“何以上海”。今天的讲堂,就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向大家展示“何以上海”。
“何以上海”:承乾南北、贯通东西、通江达海
讲堂结束后,向义海接受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连麦采访
通过考古研究我们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呈“满天星斗”,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环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明,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斗,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形态。那么上海的史前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融为一体进程中,同南北东西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叫承乾南北。主要是本地传统文化因素同史前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和浙南闽北文化相互影响及融合,在广富林文化时期和马桥文化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叫贯通东西。这是针对长江上、中、下游史前文明的相互作用而言的。最典型的是良渚文化和三星堆·金沙文化之间的交流。以玉琮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其实早在崧泽文化时期就已经把玉器作为重要的礼器,在位于青浦的福泉山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玉琮。但是在成都金沙遗址中居然出土了“十节青玉琮”,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的器物,这充分说明良渚文化和三星堆·金沙文化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
第三叫通江达海。“文汇讲堂”后面要讲到的青龙镇遗址,位于今天青浦区的白鹤镇。考古研究表明,唐宋年间青龙镇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之一,所以上海开放、包容、创新的海派文化特质古已有之,有其历史源头。因为通江达海、海纳百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通商口岸条件,所以近代上海才会有被迫开埠的可能。开埠不是上海海派文化基因的源起和开端,只是海派文化基因更加显性化甚至发生突变的一个诱因,或者说起到了加速器、催化剂的作用。
当然,也正是因为上海开埠,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今天,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世界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通,使得上海不仅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有其深厚历史逻辑和必然性。
扫码测一测,对上海史前了解多少?策划:李念 实施:杨颖 技术:汪爱平
借今天讲堂两位专家的分享,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我们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共同推动有6000年历史的上海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更加自信自强。
整理:李念
作者:向义海
文:向义海 图:现场摄影 周文强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