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白宇
成功推出与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同台竞技的“华龙一号”、打造“和睦系统”填补我国技术空白、建成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一系列成果结晶的背后,是中国广核集团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关键,也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中广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起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与使命,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在核电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更在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成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的先锋队、主力军。
2024年研发投入达59.5亿元
创新成果实现多点开花
2024年5月25日,广西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进一步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成熟性和先进性。
“华龙一号”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也是中广核立足国内近30年核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顶层设计出发,采用经验证的成熟技术,研发出的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站机型之一。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超90%,已具备整机装备100%国产化能力,单台机组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并已先后完成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
中广核针对“华龙一号”的自主研发,成为其坚持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广核起步于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壮大,中广核从诞生之初,“改革创新”的基因便已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广核投入研发金额达59.5亿元,投入强度达3.8%。同时,依托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动力核技术、数字化、科技型环保、产业金融等“6+1”产业体系,中广核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4年3月,中广核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携手合作伙伴共建新兴产业。据统计,中广核目前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17000家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成果方面,除“华龙一号”外,中广核还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
资料显示,数字化仪控系统被称为核电站的“神经中枢”,其涉及核反应堆的紧急制动,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确定性的要求极高,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使用国外的相关系统。
而“和睦系统”的成功研发则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核电仪控行业的整体水平,正成为“中国智造”的一张新名片。
据了解,目前“和睦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华龙一号”、VVER机组、高温气冷堆等30台不同技术的核电堆型中,实现了二代、三代、四代核电技术和堆型的应用全覆盖。核电站“神经中枢”的国产化、自主化,也为我国核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节省了近百亿元资金。
此外,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领域,中广核在四川绵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于2024年6月竣工验收,并完成首台设备下线,初期具备每年3至4套质子治疗系统的供货能力。单间治疗室患者治疗数量最高可达每年500人次,成功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以及中国医学设备协会发布的第十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
覆盖31个省区市
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4年9月4日,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该项目位于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在风机源源不断发电的同时,创新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也起到改善海洋生态链的作用,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伏羲一号”的建成并非偶然。顺应时代变化和能源革命,中广核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同时,早已进军非核清洁能源领域,并在该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成果。
在“死亡之海”书写绿色传奇。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万亩光伏板下狼尾草破土而出,曾经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万亩绿洲。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中广核在南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建设了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创新采用“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增加沙粒聚集度,以实现保水、保肥的目标,形成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结构,对提升沙漠地区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苍茫戈壁善用太阳能量。在青海德令哈市的戈壁滩上,中广核德令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该项目采用了光伏发电、光热熔盐储能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塔式聚光集热、区域内弃风弃光余电利用,实现熔盐热能的高比率存储,并经盐水换热装置产生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千瓦时。
同时,与之毗邻的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电站已经成功运行6年,目前该项目累计发电量已突破5亿千瓦时。这是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该项目的投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8个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依托该项目,中广核还获批建设了国家能源光热研发中心,为国内光热行业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广核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已突破5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覆盖风电、光伏、光热、抽蓄、储能、氢能等业务类型。
同时,中广核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清洁能源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环境治理等相结合,打造光伏治沙等示范工程,引领清洁能源行业的多元化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中广核将聚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建设三大创新中心,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力求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清洁能源事业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