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公司承建的钦州港金谷港区金鼓江作业区11号泊位工程EPC项目传来捷报——两座跨度98米、长度328.4米、弧顶高度40.86米的干煤棚钢结构工程顺利完工。这一标志性工程的圆满落成,不仅为天航局在大型钢结构工程领域再添标杆之作,更为国投钦州电厂能源储运设备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成为驱动北部湾能源经济发展的“钢铁引擎”。
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便面临多重考验:广西持续的雨季导致材料周转效率受限,单座投影面积超3.2万平方米、弧顶高度达40余米的超大跨度的曲面钢壳施工,在国内同类型项目中技术难度颇高。面对“先天复杂+后天挑战”的叠加压力,项目团队以科创为刃靶向攻关,将一个个技术壁垒转化为创新成果。
为破解施工难题,团队搭建起"BIM+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融合风洞试验技术,构建全链条智慧管控体系。该平台深度融合BIM模型、三维地形与GIS底图,实现施工进度可视化模拟;无人机作为“空中监测哨”,每日对网架安装精度、高空作业安全及吊装设备运行参数全方位扫描。依托这套体系,平台可智能规划雨季材料运输路径,提升材料周转效率;同时实时追踪网架安装位置精度,结合受力模拟数据动态优化施工节奏,确保每处节点均符合设计标准,为项目斩获“2025年广西钢结构精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在绿色建造方面,项目创新应用电磁感应加热物理退锌工艺,全程替代传统酸洗流程,从源头减少污染;所有焊接作业均在工厂完成,现场安装仅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实现“现场零焊接”;实时监测网架挠度,将最大挠度值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这一系列绿色创新举措助力项目摘得2024年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竞赛三等奖。
针对98米大跨度钢网壳高空施工难题,团队创新采用“山墙起步+高空散装”工艺,将山墙平面网架转化为“高空施工基准点”,从两侧山墙向中部逐单元散装,通过组合节点精准拟合曲面。这一工艺彻底摒弃传统临时支撑搭设,将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助力钢结构安装任务提前完成。施工中同步启用缆风绳张拉系统,结合经纬仪实时监测,确保巨型钢网壳在高空精准对接。
从项目启动时的披荆斩棘,到施工过程中的日夜坚守,天航人以无畏勇气和精湛技艺,雕琢出两座钢铁巨擘。98米的跨度丈量着突破技术瓶颈的决心;零事故、高效率的成果彰显着“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热血担当。如今,这两座干煤棚不仅是国投电厂吞吐能量的“能源仓储核心”,更是将作为北部湾能源经济腾飞的有力引擎,助力钦州港在新时代的航道上扬帆远航,驶向繁荣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