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瞄准立陶宛:外交与经济的博弈
2023年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立陶宛的两家银行实施制裁。这一举措是中国对欧盟此前因所谓的“向俄罗斯提供加密货币服务的中国金融机构”而实施的制裁的回应。德国《商报》分析认为,这是中国为反击欧盟而动用的报复性措施之一。制裁的目标是立陶宛的UAB Urbo Bankas和AB Mano Bankas,规定中国的机构和个人不得与这两家银行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或合作。商务部在公告中表示,欧盟的制裁行为违背了国际法,严重损害了中欧之间的经济与金融关系。
这次行动发生在欧盟于2023年7月18日对中国的两家金融机构实施制裁之后。欧盟将这两家机构列入其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名单,并以此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加大压力,尤其是针对那些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中国银行。该轮制裁标志着欧盟首次对向俄罗斯提供贷款的第三国银行采取行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当时指出,欧盟正通过这些措施加大对俄罗斯军事工业的打击,并阻止无人机技术出口。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对立陶宛的制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虽然受制裁的两家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并不大,UAB Urbo Bankas的首席执行官Marius Arlauskas明确表示,该行并未在中国开展任何业务,AB Mano Bankas也证实其在中国并无实质性的运营。可以看出,中国的制裁更像是一种政治信号,而非经济打击。毕竟,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关系密切,任何贸易冲突都会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的做法,显然是给欧盟留下一个反思的空间,迫使其重新审视对中国的政策。
然而,对立陶宛的制裁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反制,它更多地与外交冲突密切相关。德国《商报》评论指出,北京选择立陶宛作为制裁对象,反映了双方日益紧张的外交关系。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立陶宛允许台湾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之后。此举令中方大为不满,并导致中立两国的外交关系降级。德国经济研究所进一步分析称,立陶宛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问题,它还影响了整个欧盟市场的稳定性及其产业链条。立陶宛政府一度视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为威胁,甚至在安全考虑下,对中国太阳能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
与此同时,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今年早些时候公开呼吁欧盟继续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对中国提起诉讼,并在一些贸易争端上表示可能会停止诉讼,导致美国的不满。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加剧了中方对立陶宛的经济压力,尤其是立陶宛在支持台湾问题上与中国的根本立场发生冲突。
中国此次针对立陶宛银行的制裁,除了是对立陶宛政府立场的直接回应外,还涉及到台湾问题。中国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支持台湾独立或与台湾建立官方联系的行为,都会受到中方的坚决反制。因此,制裁立陶宛的行为,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施加压力,更多的是向立陶宛以及其他国家传达一个清晰的信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这一事件引发了欧盟的关注。欧盟委员会在中国公布制裁措施后表示,将审查中国的行动,并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反应。欧盟发言人奥洛夫·吉尔指出,布鲁塞尔方面依然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双方应继续保持沟通。从欧盟的反应来看,中方的制裁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盟并未直接反击,而是表示愿意继续探讨两边的争议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商务部也呼吁欧盟纠正其“错误行为”,避免进一步损害中欧的共同利益。中方的反制措施,将矛头指向了立陶宛这一战略性小国,意在警告欧盟各成员国,尤其是那些在台湾问题上持立场不清的国家。可以说,中国通过这一轮反制,不仅向立陶宛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也为欧盟留下了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