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OpenAI似乎正逐渐丧失“高密度集聚创新人才”的这一优势。昔日的核心高管与人才的离职,或自立门户,或转向竞争对手,这让OpenAI面临着人才危机。今年5月,因为与奥特曼激进的扩张意愿相悖,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宣布离职,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Safe Superintelligence。根据相关报道,Ilya的初创企业目前已经官宣收到一笔10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50亿美元。
可以看出,OpenAI的竞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了。
不过,OpenAI也不会坐以待毙。OpenAI计划在2024年投入80亿美元,其中至少有15亿美元将用于招聘人才,希望这笔预算可以为OpenAI带来人才和科研成果上的进步。
此外,如何让自己的科技成功更具有实用性,更有落地价值,也是OpenAI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从时间线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OpenAI发布最新下一代模型的时间间隔正在被越拉越长。
2018年6月,OpenAI推出了GPT-1;仅仅8个月之后,GPT-2问世;16个月之后,GPT-3问世。而等到现象级产品GPT-4的出现,大约用了33个月。但如今,到了万众瞩目的GPT-5这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GPT-5尚未有明确发布的时间。与此同时,OpenAI的竞争对手们并没有停止研发和创新,仍然不时推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大模型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大模型的赛道已经非常拥挤了。大模型与模型之间的竞争差距在缩小,人们对AI技术也会持有越来越高的预期和感知。就像Cohere创始人Aidan Gomez所说的那样,“没有人关心会上一代的模型,没有人想要它们,任何的技术进步只会让上一代产品变的过时,改造模型变得越来越难”。
不可否认,在当下的在科技圈和社交媒体上,OpenAI的权威性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很多人甚至开始对OpenAI和它的技术祛魅,怀疑这家刚被估值千亿美金的公司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伴随在质疑声周围的,更多的依旧是期待。
只能说,属于OpenAI的一场新游戏和新赌局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