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箱结题档案好不容易整理妥当,就因为订书钉不是不锈钢的,愣是被打了回来——这不是段子,而是《半月谈》杂志所揭露的一线科研人实实在在的遭遇。
近来有媒体留意到,一些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愈发“细致”,但不少“细”处早已跑偏,对着无关痛痒的环节较真,把科研人员折腾得够呛。
就像高校里的青年教师吐槽的:“我们哪儿是搞科研的,分明是当文员的——表填不完,证明开不尽。”科研本身就够难了,科研人员还得额外应付一层层“程序关”。从项目申报到经费花用,再到结题验收,每个环节都被要求“有凭有据”“留痕可查”。这看起来是严谨,实则是把形式合规捧得太高,耗掉科研人大量时间精力,硬生生打乱了科研该有的节奏。
更深的问题在于,科学研究的骨子里是探索未知、突破边界,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才是它的本色。可要是拿管工厂车间的法子来套科研管理,一门心思讲标准化、流程化,那可不就跟科研的性子拧着来吗?这样的管理,说白了成了捆住创新手脚的镣铐。
回头看看人类科技史,那些能改写进程的突破,往往藏在计划之外的偶然里。弗莱明清理实验室时,偶然发现霉菌能抑制细菌生长,青霉素就这么来了;珀西·斯宾塞测试雷达设备,兜里的巧克力被磁控管烤化了,微波炉的雏形由此诞生。真要是把这些发现搁在如今的科研考核体系里,会不会因为“偏离计划”“数据不足”,就被管理部门泼了冷水?
科研的制度设计,终究得回归本质:尊重科研的不确定性,多给科研人员些信任和自主权。这些年,国家一直强调要给科研人员“松绑”,鼓励“包干制”“负面清单”这些新法子,正是看准了科研的规律。可到了基层执行,不少地方却“层层加码”,把“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形式主义”的幌子——力气全用在订书钉材质这类非核心的地方,反倒忘了科研管理真正该干的事。
其实,真的精细化管理和“松绑”并不矛盾。它不该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抠字眼,而该盯着关键环节给精准支持。比如,怎么把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上去?怎么把项目申报、验收的流程简化些,少让科研人做无用功?解决好这些问题,管理才能真正为科研服务,而不是拖后腿。
科研管理的方向,从来不该是越管越死的“紧箍咒”,而该是越管越活的“催化剂”。只有让科研人从没完没了的填表、审核里挣脱出来,他们才能把劲儿都用在真正的科研上——毕竟,突破性的成果,从来都长在自由探索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