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里,清水河都更像一条小溪。据当地村民回忆,平时它的水位不到小腿肚,换成数字,清水河的年平均流量约为每秒3.8立方米。但在2025年7月28日清早,清水河最大流量达到每秒2800立方米。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理事长郝南向央视网《锋面》记者介绍,黄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约1700立方米,相较之下,一条61公里长的中等河流出现这样的瞬时流量相当罕见。
8月4日13时,北京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截至8月5日10时,气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从8月4日13时至5日7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25.6毫米,为大雨量级;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上甸子为182.8毫米,达到大暴雨量级;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平谷挂甲峪,5日4时至5日5时一小时降水66.5毫米。
此前,对于与暴雨红色预警一同发布的“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提示,有网友表示过疑问,在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教授于汐看来,这正意味着风险等级的微妙差异,“发布预警的目的是减少人群暴露,这其中有一个概率问题,没有任何机构和专家能百分百预见任何情况。”她认为,“非必要”的表述相对于“全市停工”留有一定余地,但也能有效减少暴露在危险中的人,一旦发生灾害,有关部门更容易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如果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也会调整,发出要求“全市停工”的提示。
有气象专家曾对央视网《锋面》记者表示,目前对于小尺度雷暴的定时定量预报依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夏季的雷雨是一种热对流现象,“就像我们在家里烧开水,大家都知道要冒泡泡,但你能判断下一个泡泡从哪里出来吗?很难。”
郝南表示,目前气象系统形成了递进式的预警机制,因为气象预报具有不确定性,时间越早越难以准确预报,一般对短时强降水的预警只有在提前一到数个小时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一定的准确性,所以预警会递进式地告诉我们什么范围内有可能发生什么强度的降水,而在同等降雨强度下,地形、水文等因素又会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灾害表现。
从南到北,我国极端降雨出现频率日益提高,对于可能随之而来的洪涝灾害,我们应如何防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理事长郝南和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教授于汐接受了央视网《锋面》记者专访。
央视网《锋面》记者: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的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山洪的危害更大?
郝南:相对来讲,城市内涝雨水的地表汇流作用不是那么明显,一般是由于短时降水强度太强,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造成内涝的雨水就是城市上空的降雨。
在山区,降水量超过土壤含蓄水的阈值后,雨洪会快速汇流在一起,转化为地表径流,它们从各个沟谷汇流在一起,裹挟着大量沙石,从山上向山下冲击,易形成暴发式的山洪。其力量能够冲毁沟谷中的房屋和建筑,甚至瞬间夷平一个村庄。各条沟谷洪水汇入山区的中小河流,造成河流水位的暴涨,冲出河道,摧毁两岸的桥梁、道路、房屋。中小河流洪水是洪水在河道中汇流后形成的瞬时流量增强导致的。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不太好区分,但也是有差异的。
这次清水河洪水就呈现出非常典型的中等河流洪水的特点。因为它上游有三条小河支流,在9个小时内,流域范围内不断发生极端降水,降雨区又不断移向河流下游,形成了雨和洪碰头的效应,它的瞬时流量就特别大。
相比之下,城市内涝就像在一片平原上面浇水,山洪就相当于往一个漏斗里灌水,承受更大冲击的地方往往是漏斗最狭窄的部分。
于汐:城市和山区地理环境不一样。大部分建成的城市总体坡度较小,地势相对平坦(除了下凹立交桥或者个别坡度高的山区城市)。因此,城市发生内涝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高层建筑物等可以作为紧急避险逃生的场所,即便遇险,周围居民志愿者和专业救援人员也能快速有效救援。
但是山区坡度很高,山洪很多时候都沿着沟谷甚至溢出沟谷直冲而下,暴露在山区的人们根本来不及躲避,山洪携巨大势能冲下来,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使得人们更加难以避险和逃生。
央视网《锋面》记者:面对洪涝灾害,山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郝南:目前来讲,中小河流洪水还是最难防范的一种洪水。大江大河的水利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善,其洪水防御等级也比较高,但是在中小河流洪水的防御上存在困难。
我国的中小河流太多了,尤其在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河道里甚至没有水,人们平时都想着怎么留住水,只有在极端暴雨出现的时候防洪才成了一个问题。而一旦下雨,因为水土适应性的原因,同等条件下,北方河道洪水流量暴涨暴跌要更快一些。
这样的洪水,它的成因是上游发生了极端降水。而洪水汇流是需要时间的,从上游出现极端降水到洪水的发生之间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这就给山洪预警留出了时间。上游水文站如果监测到河道水位因洪水暴涨,就能够及时通知下游,这样留给下游组织人群撤离的时间就会充裕很多,有两个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要实现这样的防御目的,就需要我们研究每一条中小河流的上游降水与对应的下游洪水之间的关系,这个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是需要我们对每一条中小河流沿岸的社区、城镇都进行这样的分析,工作量很大,同时需要加强上下游的协调。
就山洪来说,山区极端降水预报还是一个难题,提前量很小,有些时候红色预警和山洪几乎同时“到达”。需要加强山洪雨量站建设,确保其及时监测阈值信号,并加强与受影响社区之间的信息联动。
现在一发生洪水,就经常听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家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制定超常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式去制定,把灾害应急响应分出等级来,一下雨就跑也不太现实。
如何去应对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灾害?这就超出山区社区自己的能力了,需要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包括水文、水利和气象专家。专家要判断这个地区最强的降水会是什么样子,出现最强降水的时候洪水会是什么样子,需要村子采取什么防御措施。还要预想极端天气下的实际灾害场景,对山区里的每一条沟谷进行分析;同一片山区里面,地势高低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能更有针对性。
这几年所有的洪涝灾害当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类型仍然是山区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所以山区防洪是一个需要投入很大力气去攻坚的工作,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这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成本很高,只有规模化推进,才能把成本降下来。
于汐:对于山区来说,重要的工作是灾前规避而非灾后应对,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险区居民、游客提前转移安置工作。从长远来看,一些山区不适宜居住,建议移民搬迁。
灾害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们的灾害风险意识,并定期提醒人们洪水的可怕。
另外,即使接收到同样的灾害风险预警或提示信息,有的人会判断为高风险,有的人则会判断为将无事发生,所以下一步要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有必要去了解人们对灾害风险的感知和态度,促使其准确理解灾害风险信息,鼓励人们改变行为,让整个社区参与并做出明智决策,从而减轻灾害损失。
介绍一些真实案例可能比科普更能起到改变人们灾害风险认知的作用。比如有一对住在山区别墅里的夫妻,收到预警后,他们想在转移之前到地下室保护家里收藏的名画,结果山洪来临,他们再也没能出来。这样的案例可能更能触动受众。
此外,在山区,除了当地居民,游客也应该被纳入应急预案的考虑范围内。在我看来,去山区旅游充满了风险,尤其在汛期,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也要有灾害风险意识,各地在宣传文旅的同时也要给予游客更多的在山区游玩的安全风险提示。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收到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就要及时撤离。
央视网《锋面》记者:在一年又一年应对强降雨引发的灾情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应该如何提升城市和乡村的灾害应对能力?
郝南:首先,现在的气象系统形成了递进式的预警机制,因为气象预报具有不确定性,预警的时间越早越难以预计,一般对暴雨的预警只有在提前一个小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一定的准确性,所以预警会递进式地告诉我们什么范围内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灾害。
第二,水利部门也在提高对洪水的推演和预测能力,人口稠密地区遭受洪水的影响是在变小的。通过水利工程拦蓄、调度洪水,让处在河流下游的人们几乎感觉不到洪水的发生,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有人正在默默地付出并保护着他们。虽然发生在中小河流上游的洪灾正在增多,但是大江大河发生的洪水是在变少的,比上个世纪要少多了。
现在,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接下来就要针对高风险人群把防灾工作做得更细一点。一些正在施工的工地有的时候会成为社区防洪死角,因为这些地方没有跟社区建立联系。有的社区基层干部在带人转移的过程中成了风险最高的人群之一,近些年发生的洪涝灾害中,基层干部是伤亡比例较高的一个群体。再就是脆弱群体,举个例子,医院一般都会配备灾备系统,但是医院的灾备系统往往被安装在地下室,与医院本身相比它会先被淹没。想进一步减少人员伤亡,社区就要针对这些高风险的脆弱人群制定专门的策略,要采取更多自助和互助的手段,在应急预案中指定相应的人去帮助他们。
于汐:现在我们处于从灾害风险的纠偏性防控过渡到灾害风险前瞻性管理的阶段。纠偏性灾害风险防控主要关注那些现存的、需要马上控制和减轻的灾害风险。前瞻性灾害风险管理主要关注处置那些假如减轻风险的政策不到位、未来可能进一步发展的风险。这意味着在灾害没有发生或不一定发生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目的是在发生极端灾害情况下,城市也能快速恢复并安全运行。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说明为了确保城市安全运行,需要提升战略性灾害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我们也要理解真正零风险的安全城市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永远不遇到极端灾害,但城市在遭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把损失控制在能接受的程度,这就是“韧性”的体现。
北方的一些城市已经在拓宽河道。下一步还要完善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注重岩土勘察工作。山区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需要提高设防标准,注重平急两用,争取灾时居民能够有快速有效的避险逃生场所设施、应急转移安置交通和通信等保障。 在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出现的未来,城市各项设施要提高洪涝灾害设防标准。随着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韧性城市建设行动逐步开展,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