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4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网站8月2日刊登题为《“沉默螺旋”下的台湾“大罢免”,中间选民为何说不?》的文章。
文章称,台湾“大罢免”首轮投票以25比0落幕,被视为绿营重大挫败。有台媒报道称,民进党高层曾预估至少11席可望罢免成功,开票结果却是全军覆没。
文章说,不少分析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沉默螺旋”效应,即许多反对罢免的民众在舆论压力下噤声,导致表面舆论脱离实际民意,最终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投票结果。
文章还说,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接触到不同县市投下“不同意罢免票”的选民,其中除了泛蓝及中间群体,也不乏浅绿甚至深绿背景的年轻人。他们都表示不认同“大罢免”的无差别性质,并称“抗中保台”已走向民粹,在此氛围下不敢表达意见,因此用选票表态。
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萨姆·休斯敦大学副教授翁履中分析,罢免方为了争取曝光度和流量,过度操作仇恨情绪,使中间选民反感,“‘沉默螺旋’造成的氛围,促使‘沉默多数’想要采取行动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也采访了几位投“不同意票”的选民。52岁的游女士表示,她不认同罢免制度沦为绿营试图翻转立法机构席次的政治工具,也反对把所有蓝营民代都贴上“亲共”标签。
她形容,过去一年多台湾陷入“绿粹”——一种结合了民粹、激进和绿营特质的现象,有不同意见就会被贴标签,这种氛围让她不安。
25岁的台中选民逸豪出身深绿家庭,但这次“大罢免”他也选择了“不同意票”。他质疑“大罢免”的正当性,认为全面针对国民党民代并不公平。
他特别提到,立法机构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称“大罢免”后将用“刑法100条”“伺候”国民党民代,这番言论让他感到震惊和讽刺。
台中的黄圣文表示,让25岁的他感到“最扣分”的是赖清德的“杂质说”,认为赖“排除异己”的心态很危险。
对于未来的选举,他说自己从“白”转回“蓝”,希望集中力量实现政党轮替。
翁履中表示,目前全台湾都感受到关税的挑战,如果还是只有政治操弄,恐怕民进党会进一步失去民心。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宋文笛则指出,民进党的处境非常尴尬,绿营若按兵不动,则徒增民间团体被抛弃的“孤儿感”,日后2026年和2028年选战,部分支持者或将拒绝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