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4日,云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北省考察学习。走进位于武汉的实验室、工厂、园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切面随处可见,一股强劲的向“新”求“质”浪潮,涌动而来。
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里的新研究成果、新生产场景、新技术产品,让人耳目一新。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而让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武汉坚持以“用”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拓宽新质生产力边界。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活力奔涌,奋斗正当其时。云南也将借智借力,勇走开拓之路,用创新“钥匙”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
科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天地图”……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代表团武汉行的首站。
从天边到身边,北斗应用与你我息息相关;从智慧城市建设到农作物长势分析,信息通信都在发挥赋能效应。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团听取北斗系统重大工程技术成果汇报,了解科技成果支撑云南省重大工程保障等情况。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团学习了解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发展经验。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离不开上述高水平实验室的加持。驱动科技创新“新引擎”,云南也“向新而行”。数据显示:2022年,云南R&D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00亿元,投入强度不断提高。202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3%。
武汉重视科技创新的“根”,这是云南“借智荆楚”的一大启示:若想领跑科技创新版图,科创平台是“硬核支撑”。云南要学习其从源头解决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更“广阔的天地”的经验,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底座。
“产学研用”
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点”
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武汉坚持以“用”为导向,聚力破解创新链和产业链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走进武汉经开区,“科创基因”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产城融合”的生动实践,让代表团体会到“产学研用”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功效。
武汉经开区
作为“中国车谷”,高端教育、旅游、医疗资源加速向开发区集聚,助推开发区产业发展,不断吸引更多人才来此“筑巢安家”。云南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既要学习武汉“引凤来栖”,激活经济发展潜能的做法,更要学习武汉以“用”为导向,搭建全链条转移转化体系的经验。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助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加速器。云南要培育一流产业生态,要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全链发展上下足功夫。从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可窥一二,该公司联合高校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用15年时间,研发出高质高效激光加工装备及激光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这项“最快仅需43秒”的新能源汽车车身激光焊接技术,是“武汉速度”,更是云南应借鉴的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高效能发展“加速度”。
向“新”求“质”
激活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岚图汽车公司
流水线上,汽车整齐排列,工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在机器间进行调试。这是代表团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景象。如果说,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让岚图汽车站上了风口,那么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则是其跻身高端的“核心法宝”。
武汉以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新动能,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拥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而云南,要在巩固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围绕云南占据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面对新质生产力“竞速赛”,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聚力光通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长飞“长虹”,给予云南这样的启示: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关键密钥”。
云南如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答案显而易见。一方面,应立足自身优势,抢抓产业发展新赛道,比如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稀贵金属、先进装备制造、光电等产业领域,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产品、新业态,使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重要动能。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
江城葳蕤
新质生产力喷涌勃发
沿江“问道”,云南借智荆楚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以科技创新为先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
“产学研用”
抓好具体项目落地生根
开辟新赛道、拓展新领域
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云岭新优势
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统筹:曹璐 李熙临
撰文:牟燕红 杨苑 期俊军
摄影:雷桐苏
海报设计:鲍子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