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携手突破极限!8月2日记者获悉,在信息感知技术领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肖国尧、全英汇教授团队取得产业化突破。其核心专利攻克了信息感知系统在极小空间片内集成的关键技术难题。与企业携手将图纸上的“实验室奇迹”锻造成生产线上的“产业引擎”。
传统电子系统在高集成度下信号易失真,高性能需求又遭遇空间瓶颈。如何在尺寸、重量、功耗和成本的SWaP-C极限约束下实现算力与功能的“双跃升”?团队传承“研教融合”理念,在陕西多源融合探测识别创新中心的沃土深耕。
“前期,团队依托陕西多源融合探测识别创新中心的技术创新成果,在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开展了产业化相关部署,并取得一定成效,获得行业的高度肯定。”团队一名成员介绍,他们以“芯粒异构集成”为矛,突破自主可控多功能微系统技术,以“智能射频微系统”为盾,攻克认知电磁频谱的难题,以数字阵列异构计算架构,为分布式边缘智能处理铺设高速通道……这些技术集群为感知装备装上了“高精度神经网”,在严苛SWaP-C约束下实现算力密度倍增,为空天信息系统打造出微纳化智能基座,也实现了从关键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关键跨越,为空天信息领域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其首批芯片已成功应用于某专项工程,例如,中电科及航天科工产品在“引力波”探测科学装置和“微厘空间导航星座”S3星上稳定运行,为重大工程性能提升注入“西电智慧”。该团队开发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感知微系统芯片产品,通过校企合作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解决了新一代信息感知综合电子系统所面临的小型化、高集成、高性能瓶颈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某专项工程、中电科及航天科工工程产品、“引力波”探测科学装置、“微厘空间导航星座”S3星等,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和前沿科学装置的整体性能提升。
理论的突破需在产业化熔炉中淬炼真金。2020年,团队与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联手开启成果转化征程。2024年肖国尧教授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支持,该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陕西省第三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三等奖两项省级产业领域奖项。
实验室里的“星火传承”,指导学子们参加多个大赛。(西电科大供图)
一项跨越产学研的壮举,离不开人才的薪火相传。长期以来,肖国尧、全英汇教授团队践行“研教融合”理念,以“真问题”作为育人沃土。指导学生研发的《智芯未来——全国产高集成存储微系统芯片》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陕西赛区金奖,指导学生参加“华为”终端硬件挑战赛获全国总决赛亚军。
从实验室的图纸到生产线的芯片,肖国尧、全英汇教授团队以自主创新的坚实步伐,在智能感知微系统领域实现了从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落地的贯通,将继续为中国高端感知装备的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通讯员 张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