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对俄罗斯的恐惧,并非来源于现在的局势,而是因为这个国家从未停下过扩张的步伐。从莫斯科那个不起眼的小城起步,俄罗斯一路打破疆界,成就了一个横跨17个时区的大帝国。四百年来,俄罗斯几乎始终处在扩张的状态。每当欧洲看着地图,眼前的俄罗斯就像一块不断膨胀的巨石,完全改变了周围的地理面貌。面对这种无时无刻不在扩张的邻国,欧洲人怎么可能安然入眠?
如果要用“膨胀”二字来描述一个国家的发展,俄罗斯无疑是最合适的代表。它用四百年的时间,把一个原本狭小的莫斯科地图,扩展成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但这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从最初的莫斯科大公国开始,俄罗斯只是蒙古帝国金帐汗国的一个附庸国,虽小,但有着不小的野心。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俄罗斯迅速崛起,开始挥刀征服东欧草原,哪里有弱小的国家,它便去哪里,哪里有土地,它便抢哪里。
等到伊凡雷帝登场时,俄罗斯彻底变了模样,完成了从小国到强国的蜕变。伊凡雷帝没有发展海军,也没有进行殖民扩张,而是将目光锁定在陆地上,坚定地向东推进,越过乌拉尔山脉,摧毁了西伯利亚汗国,最终横扫至白令海峡。无论是通过马匹,还是通过铁骑,俄罗斯都在一步步吞并邻近的土地,誓言“俄罗斯的土地永远没有多余的一寸”。听起来像是爱国宣言,细究却是赤裸裸的地缘战略压迫。
在这种扩张模式下,俄罗斯并不像其他欧洲列强那样通过海上殖民扩张,而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逐步把领土直接拧进自己的怀抱。其地图不断扩大,每一块新征服的土地都与俄罗斯的国境线相连,这种“挪着墙角吃饭”的方式,令欧洲其他国家无比忌惮。毕竟,其他列强可能是在遥远的他乡开展殖民地扩张,而俄罗斯的扩张,却是一步步地靠近,今天是邻国,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省份。
因此,俄罗斯的扩张,不仅仅是一系列单独的历史事件,而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构成部分。它是俄罗斯民族身份的一部分,是其国家成长的核心动力。与西欧列强依靠海上扩张不同,俄罗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陆地扩张策略”。这点决定了它与西欧的根本差异,也成为了西方世界“恐俄症”的深层原因。
进入近代,俄罗斯的扩张野心更加强烈,连它的斯拉夫“兄弟”也未能幸免。18世纪末,波兰三次被瓜分,而俄罗斯从中受益最多,直接吞下了这个曾经独立的主权国家。此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地也相继纳入了俄罗斯版图。看似地理上的巧合,但背后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俄罗斯就标榜自己为“东正教的捍卫者”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领导者”,以帮助“兄弟”们为名,实则行吞并之实。这种伪装得十分完美的扩张方式,让俄罗斯在文化上占据了道德高地,在实际行动上则硬生生地把周边国家纳入了自己的怀抱。
这种扩张态势一直持续到19世纪,直到欧洲列强最终意识到——俄罗斯绝非是想要融入欧洲文化圈的绅士,而是随时准备拔剑的老邻居。英国外交官的一句话“俄罗斯是一股在雪地里前进的力量”,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俄罗斯的特性。尤其是与奥斯曼帝国的多次战争,俄罗斯每一次都不放过巴尔干地区,即便信仰、语言差异极大,它依然坚守着“斯拉夫大团结”的旗号,强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俄罗斯的军队在拿破仑战败后一路杀到巴黎郊外时,西欧各国终于意识到,俄罗斯的扩张不再仅限于东欧边界,它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欧洲政治的“移动压力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防线变得越来越脆弱,因为没人知道,俄罗斯下一步会在哪个时刻“跨越”它的边界。一旦西欧某个地区出现动荡,俄罗斯便可能趁机插足。
于是,英国、法国开始通过增强海军力量和外交手段,试图封锁这只“幽灵般的陆地霸主”,但问题在于,海上封锁并不能阻挡俄罗斯的陆地扩张。俄罗斯的战略往往悄无声息,一旦决定行动,便是有目的的扩张,不会轻易停手。
这就是欧洲人恐惧俄罗斯的根本原因: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数百年来通过军事征服和土地扩张所积累的战略记忆中。即使苏联解体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可能会改变其扩张政策,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天真的。自苏联建国后,俄罗斯便未曾停止过收回失地的步伐。无论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还是二战后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俄罗斯总是以各种方式重新塑造地缘格局。
尽管许多人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扩张势头会减弱,但俄罗斯近期的一系列行动,如2008年出兵格鲁吉亚、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2022年全面进攻乌克兰,都表明了“边界是打出来的”这一俄罗斯老话依然有效。普京曾公开表示,“苏联解体是地缘悲剧”,这一言论更是让欧洲人心生恐惧。
如今,北约的东扩实际上是欧洲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它们试图通过加强防线来防止俄罗斯再次“伸脚过界”。每当普京采取军事行动,整个欧洲都在回放着“恐俄症”的历史片段。这不仅仅是对当前俄罗斯的恐惧,更是对它历史上不断扩张的根深蒂固的记忆。俄罗斯的扩张,不是政策的选择,而是深植于其国家基因中的动力。从莫斯科公国到苏联,再到俄罗斯联邦,不论是谁执政,俄罗斯始终都在拿起那张“扩张作战图”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