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深水财经社 倪大九
小强常驻南京,也常听朋友们聊起对南京的看法,但大多都是人云亦云的抓小放大。
不知从何时,南京像是陷入了一个舆论怪圈,只要是贬低南京骂南京的言论就会有流量。
有人说,这是一座体制之城、外包之城,但强哥觉得这些都太片面了,南京真正的实力,远比大众想象的强很多。
最近,小强有机会去南京阿里中心和梅山钢铁厂这两个分别代表新旧产业的企业转了转,试图通过它们的发展轨迹,解读南京被低估的产业实力与未来潜力。
2024年11月,南京市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成功胜出,一举填补了这一赛道的空白,成为目前全国钢铁行业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一成绩,有力的反击了那些说南京对省内其他城市没有辐射作用的言论。
长期以来,传统支柱产业一直是南京经济的“压舱石”,而南钢与梅钢共同铸就了南京“钢铁之城”的底色。
1969年,当第一代梅钢建设者在南京西南郊的荒丘上搭起芦席棚时,或许无人会想到,这座为解决上海生铁供应而生的“9424厂”,会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中国钢铁绿色转型的标杆。
目前,梅山钢铁是中国宝武旗下钢铁旗舰公司宝钢股份精品制造基地之一,拥有国内一流的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生产装备和高端制造水平,具备千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当小强站在已经56岁的梅钢厂区,这里已然不是大家印象中"傻大黑粗"的钢铁基地,而是变身成潮流打卡地,既有复古工业风的厂房,也有鸟语花香。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作为一家老牌钢铁企业,梅钢绿化覆盖率超41%,先后获评“南京市园林式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今年上半年,梅钢正式收到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标志着梅钢从“能耗双控”转入“碳排放双控”的绿色发展新发展阶段。
高大机器轰鸣出工业强音,却再无黑烟冲天。
此外,梅钢借助地理区位优势和现有资源条件,积极与三山社区合作,采用小火车将梅钢“无废工厂”、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无废景区”以及三山矶生态公园相连接,全长5.4公里,打造出了南京首条“无废旅游路线”。
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的道路上,梅钢近年来也是“组合拳”频出、“大动作”不断。
梅钢持续推进“智改数转”,自主研发应用“连铸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技术”让传统艰苦岗位实现“无人化”。
此外,梅钢还首创了“机理模型+AI驱动”架构,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新思路。数字化追溯、订单智能排产等做法,助力行业提升质量与效率,整体推动炼钢行业迈向新高度……
据了解,近年来,梅钢共投用机器人75套、无人化行车14台、无人化堆取料机7台,数字化转型成效彰显,被国家部委评为“2024年5G工厂”,获评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连续三届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智慧检化验
梅钢在国内钢铁企业中率先开展精冲钢的开发和市场拓展,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五金电子、高端工具制造等行业,已经成长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精冲钢头部企业,完成“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多个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为相关产业供应链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作为南京市新能源汽车用钢工程研究中心,梅钢与省内新材料相关企业成立汽车轻量化新材料专业委员会,重点解决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推动我省汽车轻量化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梅钢的转型并非个例,而是南京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除钢铁外,南京的石化、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也在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焕发新的生机。
如果说梅钢代表了南京产业的“过去”与“现在”,那么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等企业的纷纷落户,则预示着南京产业的“未来”。
2025年7月11日,南京阿里中心正式开放。这是阿里巴巴在江苏的首个自建园区,也是阿里巴巴在杭州和北京之外的首个省级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阿里中心还是全国体量最大、业态最丰富的阿里中心。
走进园区,强哥感觉自己穿越到了2050年,楼宇建筑未来感十足:总长1公里的钢结构廊桥串联起7栋楼宇的办公区、商业中心与人才公寓;廊桥交会处呈飞碟造型,景观为“一轴一带六园”,科技感与生态性兼具。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蒋芳表示:“南京是一座承载着六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同时又充满现代科技活力的创新高地。阿里巴巴在初创期就已经来到南京,转眼22年,阿里在南京从初来乍到,到落地扎根,努力和南京这座城市共建共创。”
据了解,携手建邺8年来,阿里巴巴多个业务板块深耕南京,阿里云已支持江苏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落地50多个场景解决方案。
2016年至今,阿里在宁合作项目规模累计超过600亿元,涉及电商、跨境、物流、本地生活服务、科技、新零售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选择南京的远不止阿里巴巴一家。50多家企业追着阿里的脚步来此扎根:南京能利芯科技埋头搞AI+算力电源模块,杭州端点网络科技帮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条数字生态链,正在这里悄悄生长。
这种“精英集聚”的现象绝不是偶然,它体现的是南京在新兴产业赛道上的强劲竞争力,并预示着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
当建邺区提出打造河西中央科创区、溧水区诞生首个产值破百亿的汽车企业、江北新区聚焦"芯片之城"建设,南京展现出的产业升级路径愈发清晰:
不是简单抛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实现价值跃升。
今天的南京,早已不是那个被"体制"标签固化的城市。
53所高校、61所科研院所、96名两院院士,高校资源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特钢材料、大飞机四大产业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国家队”……这座城市正在证明:传统产业的升级空间与新兴产业的爆发力,完全可以同频共振。
激荡60年,南京的故事已然超越“体制”与“市场”的二元对立,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产业替代,只有持续进化的产业生态。
当人们再次谈论南京时,或许该换个视角:这不是一座被标签定义的城市,而是一片让传统与新兴产业共同生长的沃土。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表,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