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年,北魏王朝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即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太武帝延续了祖父、父亲的信仰传统,对佛教十分敬重,经常与“高德沙门”谈论,还兴建佛像,并且“临观散花,以致礼敬”。然而二十余年后,太武帝拓跋焘就成为僧侣们眼中的“魔王”,他不仅关闭寺院、捣毁佛像,而且诛杀沙门。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一、解决现实问题
别看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但他仍然是一位优秀的“马上皇帝”。拓跋焘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十三次率兵北击柔然,使得对方“怖威北窜,不敢复南”;出兵灭掉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同时他还三次率军南征刘宋,打得宋军“仓皇北顾”,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壮举。
太武帝连年征战,急需大量的兵员以及财政上的支持,然而寺院经济的快速发展却阻挡了太武帝“前进”的步伐。原来,当时的寺院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还享有免税、免役等特权,许多人为逃脱赋税、徭役,纷纷选择出家。为缓解兵力的不足,太武帝在438年下诏,“罢沙门年五十以下者”。此时太武帝虽然还没有全面灭佛,但已有苗头。
二、寺院藏污纳垢
446年,北魏发生了盖吴的叛乱,引起关中的骚动,于是太武帝亲自率军西征,驻军于长安。当时,皇帝的御马寄养在长安的一所寺院之中。有一次,太武帝前去观马,他的随从官员却发现了惊天秘密!原来,寺庙中僧侣喝了随从官员的酒,还带他“参观”便室。结果,随从官员发现了大量的弓矢矛盾,他立即向太武帝禀告。
太武帝很生气,说道:“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接着,太武帝派人彻底搜查寺院,不仅发现大量财物,而且还有许多酿酒的器具,另外在一处洞窟中,还发现了年轻女性。这下彻底激怒了太武帝拓跋焘,于是他发出了中国历史最严厉的“灭佛”诏令,“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三、皇帝崇信道教
除了上述因素外,太武帝拓跋焘受身边重臣的影响改信道教,也是他推行灭佛政策的重要原因。北魏初年,有一位才能十分卓越的政治人物,即三朝元老崔浩,此人笃信道教,在他的推荐下,著名的道士寇谦之得到了太武帝的礼遇,被奉为国师。与此同时,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然后自称“太平真君”,并且改元为“太平真君”。
崔浩出自北方名门清河崔氏,对于外来的佛教没有什么好感,因此经常对太武帝言说其问题,“常谓虚诞,为世费害”,从而对太武帝产生影响。此时的佛教在北方发展迅速,自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僧侣违背清规戒律等,但更重要的是,寺院经济与皇权统治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才是太武帝,乃至那些皇帝灭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