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大学药学院2021级本科生孟志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发表新型“活”水凝胶伤口敷料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负载光合小球藻及抗菌剂实现可控产氧、抑制感染、加速愈合三重功效,以低成本、可持续方式解决缺氧与感染难题,为海洋资源医用转化提供了新路径。
孟志豪来自由药学院老师任春光、南国宁、刘群、何延浩指导的“科研新锐团队”,这支团队已有6位2021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接连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创新研究成果。他们仅用两年时间便从“实验新手”成长为“学术新星”,获得了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延边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创新实践项目中,学生自主完成文献综述撰写、经费预算编列、实验方案制订、结题答辩筹备等系统性工作。”任春光说,“本科生没有定向思维,是完全可以做出好研究的。”
该团队实行“小组责任制”,每个课题由3—4名本科生负责,组建研究小组,组内分工互助,组间良性竞争。教师团队作为“资源调度中枢”,每周固定时间组织研究进展汇报会议,为各小组提供指导性建议、针对性资源支持,协助学生优化研究路径、突破技术瓶颈。
药学院谭深鹏和李凤老师团队的2021级本科生李玉政,同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发表了关于多肽C-末端酰胺化修饰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药学院慕宏杰老师团队专注于科研竞赛和专利产出,团队学生多次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其项目“糖‘抑’炮弹——葡萄糖敏感型智能控糖双层微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学生累计申请相关发明专利7项。
2024年,烟台大学药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如今,药学院依托山东省智能制药未来技术学院这一平台,正探索构建“药学+人工智能(AI)”跨学科培养体系。谈及未来本科生培养规划,烟台大学药学院院长田京伟表示:“我们正筹建‘交叉学科本科生创新工坊’,旨在推动专业内涵向纵深拓展,强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验研究的范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