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备受关注的“武大图书馆事件”迎来司法定论——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无法证明男生肖某某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行为,驳回了女生杨某某的起诉。法律的天平,在此刻倾向了事实与证据。
判决一出,舆论迅速转向。无数网友涌入武汉大学官方平台,发出疾呼:“法院已还清白,学校处分何时撤销?” 这不仅是追问,更是对程序正义的呼唤。
12万次点击:官网通报背后的沉默重压
然而,在武汉大学官网的醒目位置,2023年10月13日那份对肖某某的“记过处分通报”,依旧赫然在列。更触目惊心的是,这则通报的点击量仍在攀升,已突破12万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一位年轻人名誉的反复灼伤。
记者致电校方,得到的回应是“校领导很重视,但暂无最新进展”。党委宣传部的电话,则始终无人接听。这份“重视”,似乎尚未穿透行政程序的层层壁垒,未能转化为对纠错的及时行动。
回顾风暴中心:一场震动校园的指控
时间回到2023年7月。一篇网帖引爆舆论:一名女生详述在武大图书馆自习时,遭遇对面男生(后被证实为肖某某)的“不雅动作”,直指其性骚扰。10月11日,武汉大学深夜回应,“已成立工作组调查”。短短两日后,校方火速发布处分通报,以“零容忍”姿态,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彼时的果断,与今日面对司法结论后的缄默,形成刺眼对比。
程序之殇:校纪与司法,如何衔接?
此次事件暴露出高校学生违纪处理中的关键软肋:当校纪处分与司法结论冲突,纠错机制何在?
反思与前行: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正义?
法律已为肖某某正名,但真正修复伤痕、重建公正,武大仍需迈出关键几步:
结语
图书馆的灯火,本该照亮求知之路,而非投射人生的阴影。当法院的槌音落下,程序正义的天平需要校园的回响。撤下一则通报,不仅关乎一个年轻人的清白,更在丈量一所大学对法治精神与个体尊严的真诚信仰。
程序正义的最终抵达,需要每一个环节不缺席的勇气。 那12万次点击的烙印能否被抚平?所有人都在等待武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