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海事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法国海军在当地时间7月19日向媒体展示了去年底开始的戴高乐号航母穿越印太地区的经历,其中一名法国海军军官的感慨尤为引人注目。他提到,在靠近南海时,他们相继遇到了数艘中国军舰,并且形容道:“这就好比在一个比地中海还小的海域,竟然遇到了30到40艘中国军舰。”显然,南海“含舰量”的庞大,让这位法国军官颇为震撼。
那么,全球其它海域的“含舰量”又如何呢?南海为何会聚集如此多的中国大型水面舰艇?“含舰量”多大才算正常?
通常来说,在和平时期,大部分海域的“含舰量”都非常有限,尤其是大型水面舰艇。在全球,所有国家的大型舰艇加起来也不过仅有200多艘。而即使计算上各种护卫舰、补给舰、电子侦察船等其他舰种,总数也绝不会超过1000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小型炮艇和海警船等舰船。
若以1000艘大型水面舰艇为基准,平均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能拥有的舰艇数量并不多。如此稀有的资源,使得在和平状态下,一个国家能够在某个海域部署的大型军舰数量自然不可能太多。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英国做个例子,曾经是海上霸主的英国,现役海军舰艇数量也不过73艘,其中包括一些较小的舰艇。英国可以覆盖的海域包括大西洋、地中海及部分印度洋区域。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广阔的大海上,要接连碰到某个国家的多艘大型军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在战时,要集中大量军舰也是极为困难的。比如俄乌冲突初期,地中海局势紧张,但参与其中的俄罗斯和北约的舰艇数量加起来,也不过50多艘。
对于习惯了类似场面的法国军官来说,在一个不如地中海大的海域遇到如此多的中国军舰,尤其是在南海局势仍处于和平状态时,无疑是令人震惊的。
那么,为何中国海军会在南海集结如此大规模的大型水面舰艇?这难道只是为了给法国航母一个下马威?
显然并非如此。尽管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在亚太地区的巡航行动多少带有宣示存在的意味,但它并未直接进入中国领海,因此中方的警告也仅止于口头层面,完全不必为了回应法国而刻意挑起矛盾。
实际上,法国海军在南海遇到如此多的中国舰艇,背后有更深的原因。这与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的战略战术密切相关。过去20年来,中国海军的舰艇发展速度堪称“下饺子”,如今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海军强国,如果仅从大型水面舰艇的数量来看,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
根据一些军事媒体的统计,到2023年,中国海军已拥有344艘舰艇,而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只有297艘。随着每年有10多艘新舰下水,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无疑已经超过350艘。虽然中国的舰艇数量庞大,但由于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策略,军舰主要部署在近海地区,远洋部署相对较少。因此,尽管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已足够庞大,但它们仍然集中在相对狭窄的近海海域,造成了南海海域“含舰量”的异常高。
此外,尽管中国海军近年来开始尝试将一些大型舰艇,如航母和055型驱逐舰,逐渐从近海向远洋拓展,但由于并非像美国那样具有侵略性质的海军战略,这些舰艇的远洋部署仍然是少数。而其余的舰艇也不能长期停留在军港,因此它们的训练演习自然会集中在中国周边的海域,尤其是南海。
正因如此,在南海海域短时间内集中那么多大型水面舰艇,实属正常现象。法国军官之所以感到震惊,是因为南海的空间相对较小,且由于中国海军近海舰艇数量庞大,导致南海的舰船密度非常高。换句话说,这种密集部署是中国海军发展速度与近海作战需求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现象:就像一个孩子迅速长大,家长还未能意识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身高一米八,体重100公斤的壮汉。中国海军的迅速崛起,正是这一“身高”的快速变化,让世界都未曾适应。
此外,法国海军在南海惊讶于中国海军的力量,也反映出“老欧洲”在军事领域的衰退。法国依靠戴高乐号航母保持着在欧洲的军事面子,但实际上,其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严重滞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及作为发达国家的“不可侵犯”认知,让整个欧洲的军事力量逐渐萎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尽管自80年代以来并未参与对外战争,但由于周边安全形势严峻,中国不得不持续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尤其是在21世纪初,中美关系趋于紧张,这让中国更加注重国防建设。因此,尽管中国没有外侵倾向,但中国海军的迅速崛起却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法国等“老欧洲”相比,差距愈发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国的震惊并非源于中国的过于强大,而是由于法国以及老欧洲国家的军事实力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