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瑾,系天职国际金融咨询合伙人,武汉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专业研究生校外导师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演进,算法与算力门槛大幅降低的当下,金融领域的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面对风起云涌的智能化浪潮,资金、人才受限的中小金融机构如何以有限资源撬动最大价值? 如何在技术爆炸中找到最佳切入点?笔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场景驱动、应用优先,让AI在具体业务环节中快速生根开花。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AI困境:机遇背后的数据瓶颈
AI时代的大模型包括三大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算法的平民化、算力的云端化,看似为中小金融机构开启了一扇平等的大门。然而,横亘在面前的核心障碍并未消失——数据壁垒。高质量、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是中小金融机构拥抱AI模型的瓶颈因素。
相比大型同行,中小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挑战显得更为严峻:
数据规模有限:客户基数较小,交易频率较低,难以支撑大模型训练所需的海量语料;
数据质量不高:历史形成的数据孤岛现象明显,信息碎片散落在不同的部门、机构和业务系统之中;
治理基础薄弱: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框架,数据标准与清洗机制尚未健全,企业级的数据治理机制尚未建立。
正因如此,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成为中小金融机构迈向智能化的基础工程。亟需建立或完善数据治理委员会,设立首席数据官(CDO),统一数据标准和口径;打通关键业务系统壁垒,构建企业级的数据湖或数据仓库,逐步形成可被AI高效调用的高质量“数据资产”。
二、策略突围:场景驱动与应用优先的轻资产路径
基于现实的考量,笔者认为,破除“大而全”的思维桎梏,舍弃“高举高打”的投入模式,“场景驱动,应用优先”成为资源约束下中小金融机构的最佳路径:
轻装上阵,聚焦应用:无需从头建立庞大的AI技术栈,而是更多关注应用端;
场景切入,价值显化: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能解决具体痛点、快速见效的场景;
快速迭代,持续优化: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与服务。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上,中小金融机构应关注符合“高频率、富数据、规则明、容错高”四大标准的机会,这也是是落地成功的核心法则:
2.数据丰富且可用:AI模型的“食粮”是数据。所选场景应天然积累或能便捷获取大量相关的结构化数据。数据维度不一定追求“大而全”,但需关键字段清晰、质量可控。场景历史数据的可用性(如是否存在、是否可获取、质量如何)应成为筛选的核心前置条件。
3.规则相对清晰:AI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任务存在可学习的模式和规则。业务逻辑和判断标准越清晰、越流程化,AI模型(尤其是基于规则引擎或监督学习)的构建和优化就越直接高效。
4.容错率较高:这是中小机构尤其需关注的风险边界。优先选择AI决策失误不会造成重大声誉风险、财务损失或监管处罚的场景作为试点。高风险决策(如大额信贷终审、复杂投资决策)初期应慎用AI替代人工全流程决策。中小金融机构应通过设定AI作为辅助决策角色、人工复核关键节点等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四大标准的把握,可帮助中小机构从众多可能性中精准筛选出最能平衡投入产出比、风险可控且快速见效的场景突破口。
三、九大场景:中小金融机构AI赋能的主战场
依据上述标准,基于笔者的行业服务经验,如下九大核心场景最契合中小金融机构需求,值得作为AI策略的重点关注和探索领域。
【场景1】获客营销:智能引流,精准触达
实例:银行可依托区域场景金融APP,嵌入“AI智能导购助手”(类似智能营销中台),提升近场营销效率。券商则可利用AI客户画像系统,在App端个性化推送资管研究报告及适合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大幅提升新客转化率提升。
场景延伸:精准客户画像引擎,智能客户匹配平台,客户经理或保险代理人的移动展业平台(推荐话术、需求诊断、产品匹配)。
【场景2】业务准入:自动决策,降本增效
实例:银行可在其线上信贷业务中,嵌入基于规则引擎与机器学习模型的自动化审批系统,效率提升明显,人工干预率大幅下降。
场景延伸:智能信贷审批,自动化核保定价,智能投资尽调。
【场景3】运营管理:机进人退,流程再造
场景延伸:自动化单据处理与报表生成,智能对账机器人,智能化理赔定损引擎。
【场景4】客户服务:智联无界,体验重塑
场景延伸:生成式AI交互助手,智能外呼机器人,客户行为驱动的精准资讯推送。
【场景5】研究辅助:知识赋能,洞见加持
实例:摩根大通的“IndexGPT”研究引擎将研报撰写、财务预测等功能浓缩为智能插件,帮助分析师高效处理海量信息。
场景延伸:自动化策略生成,实时宏观经济预警,智能项目可行性分析。
【场景6】风控审计:智能盯防,稳健保障
实例:平安保险集团基于统一的风险数据集市,开发了一系列的智能风控工具,将风险管理嵌入到业务运营流程中。
场景延伸:客户风险全景画像,交易实时监控,智能压力测试模型。
【场景7】合规管理:自动适配,智慧守护
实例:国内某合资券商资管部运用AI合规监测系统,自动扫描所有投资组合交易指令,确保其符合内部政策及监管限制,如集中度、禁止交易名单等,大幅降低合规风险。
场景延伸:智能合规问答助手,合同自动审查平台,基于交易流水的违规风险扫描系统,反洗钱智能监测。
【场景8】财务企划:数据驱动,决策精准
实例:国内某银行启用AI多维经营分析工具,在预算模型中动态融入利率波动、区域经济变化等因子,提升决策前瞻性。
场景延伸:动态费用管控模型,智能化财报生成工具,自动化的审批工作流。
【场景9】人力资源:人岗匹配,效能跃升
实例:微众银行研发智能人才匹配平台,在大幅降低HR的工作负荷同时,还缩短近60%的招聘周期。
场景延伸:自动简历筛选系统,自动面试安排系统,培训内容个性化生成平台,绩效智能评估工具。
四、行动方略:场景落地的关键支撑
中小金融机构要将AI蓝图高效落地,需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精耕细作于如下关键支撑环节:
聚焦核心能力:中小金融机构一定不能遍地撒网,而是严控初始投入范围,基于前述四大标准,精选2—3个最契合自身业务痛点、最能短期显效的核心场景作为切入点和标杆。避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项目,将资源集中用于打磨精品应用,积累成功经验后再有序推广复制。
打造敏捷底座:拥抱云原生架构,优先考虑采用公有云或行业云服务,利用云的弹性算力资源(尤其是GPU资源池)、丰富的PaaS服务和成熟的AI组件,避免自建沉重的IT基础设施。有条件的机构可建设企业级MLOps(机器学习运营)平台。
培育内部土壤:技术转型本质是组织转型,因此要系统性开展全员AI赋能培训,重点培养“业务+数据+技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例如在运营、风控、营销等业务部门设立“数据/AI专员”岗位,或组建由业务骨干和数据科学家组成的跨职能敏捷小组(CoE Center of Excellence)或“先锋队”,负责特定场景的AI需求挖掘、方案设计和落地推动,成为内部知识枢纽和价值催化剂。
借力生态伙伴: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拥抱开放合作,通过生态力量弥补技术短板,实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
严守风控合规:中小金融机构从一开就应该建立覆盖AI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制度,包括:定义清晰的AI应用边界和职责划分;制定严格的模型验证、监控和报告机制(尤其是黑盒模型的可解释性要求);明确数据使用边界与客户隐私保护准则(遵循个保法等);设立专门的跨部门AI治理委员会等。建立AI应用的持续监控和审计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模型偏差、性能衰减或合规漏洞。对高风险决策场景,严格保留“人在环路(Human-in-the-Loop)”的审核机制。
五、未来展望:AI赋能中小金融机构的星辰大海
展望“十五五”期间乃至未来十年,金融的图景不再由资产规模来定义,而将是由智能化渗透的效率与深度来衡量。考虑到自身的资源禀赋,中小金融机构应避开正面战场的基础平台之争,聚焦于解决关键业务痛点,通过敏捷迭代的方式快速产生价值。“场景驱动、应用优先”是中小金融机构在AI时代下的生存逻辑与取胜之道。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立场。
责编:熊菲
校对: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