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屏幕占据日常的当下,如何重拾与自然的联结?近日,“《四季野趣》:拥抱自然的110件小事”主题讲座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B座报告厅举行。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专家、自然教育推动者王西敏,以《四季野趣》译者和“自然生活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分享了该书,以及在都市生活中随时拥抱自然的秘诀。
“《四季野趣》:拥抱自然的110件小事”主题讲座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社会停摆、人们居家生活的那段时间,《四季野趣》的作者埃米莉·托马斯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中,逐渐找到了恒久不变的慰藉和依靠,那就是自然世界。而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倡导触手可及的日常联结。书中的活动无需远行跋涉——春日赏花、种菜,夏日露营、赏云,秋日打太极、放风筝,冬日观星、漫步松林……通过深度体验身边自然,人们能缓解现代生活引发的焦虑与抑郁,并培养关爱地球的意识。
《四季野趣》
作者:(英国)埃米莉·托马斯 (英国)詹姆斯·韦斯顿·刘易斯
译者:王西敏 欧阳红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讲座中,王西敏现场剖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自然缺失症”——屏幕时间挤压自然接触,导致身心问题。王西敏指出了接触大自然时容易走入的误区:“很多人以为在城市生活中无法接触到自然世界,其实,亲近自然无需专门时间或特定地点。在当地花大量时间进行户外探索,比远途旅游更能培养与大自然的联结。”这种联结,可以是上学或通勤路上留意一朵野花的绽放,午休时感受五分钟阳光的温度,甚至是为绿植浇水时指尖触碰土壤的瞬间,“人与地方之间的纽带,可以促进个人与当地环境建立更为深厚的联系。”
王西敏强调:“感受大自然的美,无需成为专家。”不知道草木鸟兽的名字无妨,《四季野趣》中的赤足健走、开窗观景、沐浴月光、野餐等活动,都是体验自然之美的绝佳途径,简单易行,其中许多活动,适合亲子共同完成。王西敏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指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探索和吸收尽可能多的世界经验,而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能够充分满足这一需求,“周末在小区‘寻宝’(收集不同树叶、石子),或在窗台共育一盆绿植,都是宝贵的自然启蒙和亲子互动。”在王西敏看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能冲刷日常压力,让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汲取自然养分,重获内心平静与专注,持续关注身边最微小的自然存在,便能生发对家园的关切与回馈之心。
那么,如何重拾人与自然的联结?王西敏认为,“《四季野趣》这本书特别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极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融入性。”它不要求远行,而是邀请我们:停下脚步感受微风,放下手机仰望云卷云舒。王西敏说,“精美的插画与清晰的季节指南,让独居青年、忙碌上班族或带娃家庭,都能找到足不出户或近在咫尺就能实践的灵感。”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婷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