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随着明朝本部灭亡,曾有多个偏安政权在南方建立小朝廷。由于内部分裂、军事失利和外部压力,很快都彻底湮灭。
假如南明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力量,抵御清军的后续进攻,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面貌!
维系政权的前提
南明政权的根基非常脆弱且不稳定
若要让松散的南明政权续命,首先需要几个关键前提:
内部整合成功--基本上需要脱胎换骨,抛弃真实历史上的机制。比如南明政权需避免内部分裂(如弘光、隆武、永历等政权之间的争斗),形成统一的朝廷,而不是内斗到死,亡国也要内斗。
军事防御稳固--在长江流域建立稳固的防线。按照南宋巴蜀-荆湖-江淮的三段防御模式划分战区,强力阻止清军南下,并有效利用水军优势。
历史上的南明江北四镇分布图
外部技术渠道--通过与日本、东南亚或欧洲殖民者(如葡萄牙、荷兰)结盟,获取精锐雇佣兵和技术支持,弥补军事劣势。比如扩大葡萄牙雇佣军的规模,或者引进成建制的西班牙人?此外,日本雇佣部队也是一个补充。
经济基础稳固--南方经济需保持繁荣,以支撑长期的对北方的战争和政权运作。
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是南明维持财政的重要因素
南北分治格局
划江而治下的南方可以迅速恢复经济生产
这些前提下,南明政权才有可能以长江为界,与北方的清朝形成长期对峙。一旦发生,那么情况就类似于南宋与金朝、魏晋南北朝的对峙格局。
南明政权可能延续部分政治制度,但必须进行深度改革应对战争,不伤筋动骨就会继续完蛋。因此,军事将领(如郑成功家族)的地位可能上升,形成类似于藩镇或者军镇的局面。
郑成功这类将领 可能成为藩镇势力
由于长期战争,南明可能逐渐演变为由数个大军镇拱卫的军事化政权。最后出现"藩镇幕府化"或将军幕府化,由郑成功这类军事强人成为实际掌权者。比如形成“镇国将军府”制,军政大员以“行军都督”“海上总制”身份握兵权。
中央朝廷为虚君制度,皇帝可能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共主。二元分立和社会风气军事化/务实化,意味着社会资源、人才选拔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不会呈现出明末奢靡颓废,醉生梦死的费拉状态。
南明可能成为虚君+幕府的二元体制
清朝的北方统治
北方的清朝会面对更多合法性挑战
清朝控制北方后,可能更快地汉化巩固统治,但仍保留八旗特权。由于未能统一全国,统治合法性较弱,内部矛盾(如满汉冲突)更加突出。
所以,清军可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应对蒙古、西北或沙俄威胁。南北通过和约(如“划江而治”)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但边境冲突频繁。双方各自宣称自己是正统政权,形成形态上的对立。
清军完全可能没精力全面南下
南北经济分化
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江南等地加速发展
公元17世纪,江南与华南属于经济最发达区域。南明可能延续海易政策,甚至更加开放,与欧洲殖民者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发展,出现更多手工工场和商业资本。浙江或者福建的军事-商人复合体或许可以放大郑氏海商集团的商业模式,把海外贸易的利润转化为军费。
他们依托江南-福建-台湾-南洋路线,会逐步形成“银—货—军”循环经济体系:
银--通过海贸获取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东南亚珍宝;
货--输出丝绸、瓷器、茶叶,重商主义盛行;
军--银转为军饷,维持军镇势力,军商共生。
南明的海上贸易将会长足发展
某些闽浙商人集团,也许会吸收荷兰人的金融运作模式,建立本土模式的银行或股票交易所。晋商的票号体系说不定会被郑家的"海商银号"取代。南方可能逐渐形成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而北方则以农业为主。
这种差异可能为近代中国的南北矛盾埋下伏笔。毕竟,清朝统治下的北方相对落后。八旗若长期陷于北方,以草原、东北、西北为支柱,会更深地融入“满-蒙-藏”三位一体宗教军事体制。满清还可能效仿西藏“僧俗共治”,北方形成喇嘛、蒙古王公、八旗贵族的三重统治格局,
北方的清朝将强化满蒙藏三头格局
在这个时空里,清廷失去对江南的财富汲取可能。所以,八旗必须与汉地主豪强合流,维持以“地租-贡赋-丁税”为核心的封闭经济体系。白银流通受限,货币多为铜钱、米麦实物。
因此,北方社会整体呈现财政紧绷+消费低迷+军费汲取型结构。经济系统效率低、分配不公,最后陷入“征赋-掠地-镇压”模式,导致农民反抗循环加剧。清廷也许会频繁的采用掠夺式策略对周边开战?但实际上频繁战争的负面循环,可能会导致陷入进一步的被动?
北方的清廷将更加依赖农业收入
社会与文化冲突
南明士大夫必然与外部世界接触增多
在长江以南地区,明朝必然延续传统。但与外部接触增多,可能吸收更多异域文化,如欧洲科技、人文主义思想,启蒙思想等等。江南士大夫进一步发展,顾炎武、黄宗羲这些"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可能真的有机会实践他们的政治主张。
因为现实冲击,导致实学、经世致用类的学术、格物之学,还有和军事技术相关的门类可能更受重视。科技思想方面,利玛窦体系和西洋科学被接纳并进入士人阶层,出现中西合璧的“新实学”。类似康有为、梁启超的部分主张,但更早问世。取士的科举可能会增加军事、算学等实用科目,说不定会出现"武科举"地位反超"文科举"的奇观。
传统士大夫可能更加重视实用主义
由于非前线贸易繁荣,南方社会可能更加开放,市民文化(如戏曲、小说)更加兴盛。江南地区通过“商会+军镇”模式推动手工商业发展,福建、浙江沿海建立民间“纺织坊-出口局”。因长年战争,社会军事化程度变高,大量男性参军或者航海,所以南方女性大量参与农业,纺织、金融等领域,提前出现类似于“近代职业妇女”。
基于上述推测,整个南北汉族会分化成实际上的两个族群。闽越浙移民南下南洋形成的移民社区“公司”,也许会上升到藩镇行为。华人移民社群会变成更有竞争力的殖民据点,和西方殖民势力争夺马六甲、香料群岛等要地。现在的南洋文化和政治版图,或许是其他面貌?
闽浙商人会有更多机会走出去闯荡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整体落后一个时代,清朝也许更加推崇儒家正统思想。同时需要藏传佛教帮助巩固统治,加强与西藏、蒙古的宗教联系。
由于同南方对立,北方文化可能日益封闭,但满汉文化冲突长期存在。南明政权可能以“反清复明”、“北伐中原”为号召,强化汉民族主义,从北方招募归正人南下。清朝可能对北方的汉人采取高压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北方的清朝为强化统治会更加推崇儒学教化
不同外交路径
南明会继续强化海上朝贡贸易
在外交领域,南明会积极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越南、琉球)建立朝贡关系,以争取支持。但西方殖民者的出现,会让他们失去一些传统的朝贡对象。澳门也许会成为为南明的"军火采购中心"和雇佣军港口。
由于需要对抗清朝,南明还会更早与欧洲殖民者合作,引入西方军事技术(如火器、造船技术)。通过允许基督教传播换取支持。儒家也许会分化,形成开明派系和保守派系的论战,但开明派系有更大的概率占据上风。
南明军队需要大量引进西方武器装备
若倚重海商武装,那么郑成功的海上战略将不止于反清复明。可能演化出南明版本的“海上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台湾将被建设为“海上行营”或“造舰中心”,更早出现近代意义上的港口城市、造船工场,形成“福州-厦门-高雄-马尼拉”一线。
对日本的外交转向“对清遏制战略”,形成夹击满清的局面?对应清朝控制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呈现出对峙状态,命运的分野将更早出现。
南明与日本幕府有动力结成反清同盟
倒是北方的清朝,更有可能延续明朝的封闭政策,限制与西方接触。实际上也可能因为南明主要垄断了和西方殖民者的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高净值出口品主要是南方生产。如果形成新的南北朝局面,很可能导致欧洲人对和清朝大规模贸易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南方朝廷会限制和北朝贸易,特别是高净值手工艺品,先进武备等物品的出口。双方会在南北交界地带,设置规模有限的榷场进行小规模买卖。清朝则对回部、沙俄、中亚的贸易和联系更密切。
清朝必然将相当部分对外贸易转向沙俄
因为失去对全国范围的调度能力,而且因南明牵制清军于南线,清廷将疲于应付西北、东北防线。例如1690年代的雅克萨之战,清军长期围困雅克萨的场面将不复存在。俄军可能长驱直入黑龙江,抢占更多龙兴之地。清朝将不得不与准噶尔蒙古共存考虑来自沙俄的压力。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体量和军事体量应战,库页岛、外兴安岭、海参崴等地将更早落入沙俄之手。
欧洲列强(如荷兰、葡萄牙)可能利用南北对立,在南方获取贸易特权,甚至租借港口(类似后来的香港、澳门)。
西方在南明的租借地可能不止澳门一处
十九世纪的挑战
长期对外接触有利于南明跟进工业时代
由于长期与西方接触,南方可能更早开始近代化改革(如军事、工业)。之前的军镇模式在面对类似于鸦片战争的挑战中,也许会表现得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南方可能形成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派,推动君主立宪或议会制度。
清朝则可能像历史上一样,对西方冲击反应迟缓。甚至在没有大量商业活力的情况下丧失重要税收来源,导致在鸦片战争等冲突中失利。哪怕海上的威胁,也会在陆地上面对沙俄入侵。
清军可能在陆上数次遭沙俄击败
在南明政权得以维系的假设下,中国近现代历史可能呈现以下的特点:
南北长期分治--中国可能像欧洲那样,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时间越久则差异越难弥合。
经济发展分化--南方可能更早融入全球化,而北方可能长期闭塞落后。
文化多元冲突--南北文化差异可能加剧,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思潮并存。
外部干预加剧--西方列强可能利用中国分裂谋取利益,甚至直接殖民部分区域。
如果南明政权成功固守江南,维持百年乃至更久,双方必然发展出两种迥异的经济-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