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与实验中追寻创新之光,我将秉承同济人的追求卓越,继续追问与创造。”同济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生汤可娴作为毕业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在同济的四年里,她一路追寻所爱、披荆斩棘,别人口中的不可能,都被她一一实现: 连续四年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荣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还荣获了“202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成功 直博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C++、Java、Python、VB.NET……作为同济学子,不论文理,总有一款编程课程适合你,而《C/C++程序设计》便是经管大类学生的必修课。正是在这门课上,汤可娴第一次接触到了编程。她利用周末时间啃书本、在网上刷教学视频,从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一次次成功运行程序, 这种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回馈让她找到了明确的目标,逐渐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为了转入软件工程,她翻阅前辈的课程笔记,规划每一学期的时间表,白天听宏观经济,晚上学数据结构。她见过日出前的自习室,也经历过调试失败的深夜,但还是走向了真正想去的远方。她说,“当我点开C++编程界面,屏幕上的‘Hello,world’仿佛在呼唤我。原来热爱有时并不轰烈,却让人甘愿奔赴未知。”
“转专业成功之后,好多人都在劝我降级,他们都觉得我缺了太多软件专业的课程,不降转基本不可能。”面对这样的挑战,汤可娴毅然选择了不降转,并在教务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课程冲突问题。她不仅完成了所有课程的补修,还继续保持了专业第一,甚至攻读了复旦大学金融学辅修专业。
汤可娴说,最崩溃的时刻是对着屏幕调试了整整六个小时的程序,还是未见进展,和妈妈视频接通的一瞬间,眼泪止不住地流。为了缓解压力,和好朋友相约“火锅局”解压,被保安大叔一句小声的“快去吧,早点回来”温暖暴击。她说,“最珍贵的是遇见了很多亮晶晶的人和事,困难的日子有很多人一起抱团取暖,竟然变得异常快乐。”
在这些闪亮的人和事中,“Air Rowing——基于划船器智能训练的赛艇云社区”项目(以下简称赛艇项目)为她的科研之旅奠定了基础。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上,同学邀请她加入学校赛艇项目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在赛艇队教练提供运动需求指导和学院专业老师提供技术指导下,他们致力于打造高校首个赛艇训练专业化应用软件,为赛艇俱乐部和个人爱好者提供多元多样的训练辅助服务。最终,该项目斩获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
大二暑假,汤可娴产生了交流学习的想法,她勇敢地向香港科技大学智慧医疗实验室(SMART Lab)投出了简历。“虽然SMART Lab与学院暂时没有交流项目,但很幸运我最终被成功录取了。”她说,自己扎实的科研能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学院参与医学图像配准项目的科研经历打动了老师,最终决定招收她。她在此主要参与可控图像生成可解释性的研究,从选题到实验设计以及数据采集全部独立完成。她说,“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探索未知的乐趣,更加坚定了走科研道路的决心。”
“人类平均准确率为93.6%,最强的大模型仅达到59.1%。 在拼乐高这件事儿上,‘无所不能’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暂时还无法战胜人类。”结束香港的交流之后,汤可娴又成功进入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实习,参与这项多模态大模型的多步空间推理评测工作,为人工智能的“空间智商”打分。
大学生活不只有科研这一道亮色,而是绚烂的彩虹。汤可娴曾是同济大学学生钢琴协会(嘉定校区)社长,会用琴键记录下四年的旋律,有独自一人在济人楼释放压力的弹奏,也有晚会舞台上行云流水的演绎。她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追逐夕阳的余晖,也会为了看繁华的城市夜景而驭风驰骋;喜欢四平路校区的干锅鸡,也偏爱嘉定校区的小炒肉。两年不见的宿管阿姨还记得她的名字,而她也会永远记得那些发生在同济的故事。
“谢谢同济,给了我这么多美好的回忆,还有成长的自己。”汤可娴说,未来的路也许更远,但那个选择出发的自己,时刻整装待发。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樊宗鑫
责编:聂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