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的旗舰机市场,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神仙打架。
年初发布的四台国产大杯旗舰,如今都已在市面上征战了大半年,各自的系统更新日志拉下来,恐怕不下两位数了。
俗话说得好,时间可能是最好的试金石,也可能是一把最锋利的“杀猪刀”。
随着厂商的不断更新, 消费者的疑问也随之而来:经过这半年的持续打磨,各家的系统流畅度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那些“越更新越卡”的魔咒是否会应验?在新旗舰即将量产的节骨眼上,厂商们真的会暗中“负优化”,为自家新太子让路吗?
有趣的是,对于这些关乎用户切身体验的尖锐问题,市面上却鲜少有系统性的回顾对比。在小雷看来,零散的主观感受,终究无法代替严谨的横向测试,毕竟持续的软件优化才是考验厂商“驯龙”和“调U”的真功夫。
(图源:雷科技)
作为数码编辑兼发烧友,小雷我实在是按捺不住这份好奇。因此,带着这些疑惑,雷科技编辑部找来了四台熟悉的国产大杯旗舰,一起来看看主流大厂出品的这些旗舰机,在半年打磨后,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现。
荣米OV四大旗舰,登台挑战20款应用
好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选手们。
(图源:雷科技)
荣耀Magic 7 Pro,搭载骁龙8至尊版,系统已是MagicOS 9。作为老牌选手,它的调度策略向来稳健中带着自己的思考。
小米15 Pro,同样是骁龙8至尊版,但运行着备受瞩目的澎湃OS 2。它是观察一个全新系统生态优化进展的关键样本,也是本次进步最大的期待所在。
OPPO Find X8 Pro,天玑阵营的代表,搭载天玑9400,系统为最新的ColorOS 15。灵动设计和色彩美学是它的标签,那流畅度自然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卖点。
vivo X200 Pro,天玑阵营的另一位悍将,同样是天玑9400,运行OriginOS 5。它在流畅度和内存管理方面,一直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
这四台手机,搭载的处理器都是各自阵营的王牌,只是在厂商的调校和系统版本的迭代下,表现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一款旗舰机使用流畅与否的,除了处理器性能这个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厂商持续的软件调度和优化能力。
(图源:雷科技)
口说无凭,我们准备直接进行测试。
至于测试项目,还是大家熟悉的,连续打开20款主流应用,应用类目很齐全啊,覆盖了出行、社交、影音、娱乐等。
为了避免手机算法推测到我在做测试,我们会以环形的顺序逐个打开APP。在打开过程中,手动记录下它们的启动速度、启动时的峰值功率、留存情况等数据,还有高负载下的运行表现。
OPPO打开最快,vivo驻留第一
在开始测试之前,有个步骤必须做,而且得做到位:
我们分别给4台手机重启了一遍,静置两分钟。
(图源:雷科技)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么麻烦?这其实是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现在这些手机系统非常“聪明”,它会偷偷地把你常用的APP,比如微信,预加载到运存里形成缓存,这样下次你点开就会觉得“哇,真快!”。
如果不重启,我们测的其实是反应更快的“热启动”。而重启并静置,就是为了清空所有缓存,让每台手机都从同一起跑线,进行最考验实力的“冷启动”测试,这测出的才是它们在毫无准备下的极限反应速度。
那么,测试开始!
先来看看荣耀,实测连续开启应用用时43秒,比上一次测试结果慢了一点点,峰值功耗达到了18.65W,对比半年前有小幅进步。
通过监控软件我们发现,荣耀的策略是让CPU所有核心瞬间达到100%满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全力输出”模式。虽然有效,但在炎热的夏天,这种高功耗也带来了更高的瞬时发热。
(图源:雷科技)
再看看同为骁龙8至尊版的小米15 Pro,用时57秒。虽说比荣耀落后了14秒,但对比半年前可以说是进步巨大了,启动时的瞬时功耗也控制在了14.09W。这反映出澎湃OS在迭代过程中,调度策略正变得愈发成熟,不再像初期版本那样保守。
这种“成长的烦恼”后带来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图源:雷科技)
最后是天玑兄弟,其中OPPO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单圈速度最强者,总用时仅42秒,比半年前还快了不少。这表明ColorOS的I/O预读和CPU调度极为激进,能够在瞬间将系统资源拉满,以最快速度完成加载任务。
重点!14.19W的峰值功耗在天玑阵营中控制得相当出色,可见其能效比优化得相当到位。
(图源:雷科技)
最后是vivo,成绩是45秒,但它的瞬时功耗是全场最高的,达到了惊人的19.4W。这说明OriginOS同样信奉“大力出奇迹”,性能释放极其奔放,调度策略和荣耀异曲同工。
只是效果嘛...还有优化余地。
(图源:雷科技)
当然了,启动速度只是手机系统流畅的一部分,能否“留得住”后台应用,直接决定了多任务切换的体验。
在完成20款应用开启后,我们将手机息屏静置两分钟,模拟日常使用中短暂离开手机的场景。两分钟后,我们按开启顺序,依次重新点击打开这20个应用,记录需要重新加载(即出现开屏广告或启动画面)的应用数量。
这次是vivo拔得头筹,20个应用中仅有3个被后台清理,表现堪称卓越。即便是《原神》这种内存消耗大户,也老老实实地在后台运行着。这证明了OriginOS传说中的内存管理能力名不虚传,实力依然在线。
(图源:雷科技)
荣耀表现同样优秀,只有4个重载应用。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两个最吃资源的游戏——《王者荣耀》和《星穹铁道》都很好地活了下来,反而是部分普通应用被清理。这表明荣耀有针对游戏做了特别的保活优化,其内存管理策略更具智能化和场景化。
(图源:雷科技)
OPPO表现中规中矩,20个应用里,总共有5个应用被干掉了,与半年前的测试结果一模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打开第一个应用(哔哩哔哩)时,它竟然被干掉了。这可能说明其后台清理机制相对简单,未能精准识别用户的常用高频应用。
(图源:雷科技)
最后是小米,总共有8个APP被杀,这表现非常符合我们对小米的刻板印象。你很难想象我打开第一个应用就看到重新加载的脸色有多难绷,这种为了保证前台流畅而过度清理后台的做法,牺牲了多任务体验,用起来确实非常令人“心潮澎湃”。
(图源:雷科技)
总的来说,在打开测试中,OPPO速度最快,42s全部加载完毕,小米没有意外,继续垫底;而在后台测试中,蓝厂的后台驻留能力仍旧是第一,其次是荣耀,之后是OPPO,小米不出意外地排在了最后。
从数据上看,能明显看出夏天的天玑9400在功耗方面是要比骁龙更发力些的。
什么是真正的“丝滑”?OPPO这局又赢了
应用启动和后台留存是硬指标,但真正决定我们感觉“流畅”与否的,是那些稍纵即逝的动画效果。
这东西并非玄学,而是厂商在动效引擎上投入心血的直接体现,其核心区别在于动画曲线和跟手度。
所谓“生硬”,就是动画没有平滑的过渡,画面是跳变而非渐变;而“丝滑”的秘诀在于非线性动画,系统UI能不能模拟真实世界的物理惯性,有没有加速和减速的过程,是动画看起来是否流畅自然的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动画效果会让人觉得流畅,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动画快就完事了,动画本身有没有掉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这,就是“跟手度”带来的印象,它衡量你手指滑动与画面响应间的延迟,更高的高跟手度会让你感觉UI元素像磁铁一样“吸”在你的指尖上。
带着这套理论,我开始仔细把玩这四台手机的动效。
OriginOS 5的动效口碑是非常不错的,开启和打断的处理流畅又跟手,运行动画依旧是那么丝滑。
但它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傻快”,给了我一种他很着急的观感。虽然它打开应用的速度排名第三,但这种极快的动画响应,可能会让你觉得它比实际更快。一个好的动画效果会让人觉得很流畅,并不是意味着你动画快就完事了。
(图源:雷科技)
ColorOS 15的动效相对要更加灵动优雅一些。它在动画的物理隐喻和细节曲线上做得最足,但代价就是没那么跟手。动画播放的时长稍长,在你快速操作时会有一种轻微的“粘滞感”,这是为了艺术性对响应速度做出的取舍。
(图源:雷科技)
MagicOS 9的话也是比较顺畅的,上滑快速抛下的下沉距离会比较圆,图标归位的时候,结尾还会甩一下,挺有趣的。
但当我滑到负一屏时,就有些老毛病了,高斯模糊没有做过渡,而是一瞬间跳转加深,显得很突兀。而且它的负一屏应用推荐是没有做对应动效的,打开之后再返回,整个过程显得有点生硬。这就是典型的“无动画”处理,观感自然大打折扣。
(图源:雷科技)
澎湃OS 2动效给我的感觉就是比上一次测试的时候要更加流畅了,掉帧的情况也明显减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它的小窗切换到全屏的动画也是做了比较丝滑的过渡,但当我拖动小窗时,那种慢了一拍的感觉又来了,这就是典型的“跟手度”不足,UI没能紧紧“吸”在我的手指上,感觉这个小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源:雷科技)
总的来说,四款手机的小窗和负一屏动效,高下立判。OPPO是对负一屏最上心的品牌,所有小组件都有对应的动画,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小米和vivo相对好一些,进入负一屏高斯模糊动画由浅入深。
而荣耀在这些细节上,还需努力。
评测总结:安卓旗舰深度优化效果显著,软硬结合思路对了
OK,老规矩,咱们来一波总结。
这四台大杯旗舰对比年初的测试结果,无论是打开速度、动效流畅度还是功耗都有一定的进步。半年下来大大小小的数十次更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可见日志上面写的系统流畅度、稳定性优化真不是对联那么简单。
如果你问我最终该选谁,从最终结果来看,那这几款产品多少有种“互有胜负”的感觉。
尽管OPPO的启动速度一骑绝尘、vivo的后台管理也相对优秀,但是或多或少都有短板,放在旗舰机这个价位确实还有进步空间。
(图源:雷科技)
当然,其他产品也是各有千秋。
忽略后台管理的拉胯,来自小米的澎湃OS 2,在流畅度和稳定性上的进步绝对算是四款产品中的佼佼者;尽管负一屏动效有些生硬,但是荣耀的系统综合表现,确实很适合追求均衡的用户选购。
如果追求极致动画和跟手的话,那可能这四款产品都还需要继续打磨。
在我看来,这场横评也揭示了当下安卓旗舰优化的核心矛盾:前台应用的极致流畅与后台生态的完整留存,二者似乎难以兼得。
小米的后台策略就是典型的“保前台、舍后台”,而破局的关键在于“智能化”而非“一刀切”。未来的系统不应只有一个固定的后台策略,而应成为一个能学习用户习惯的动态系统,它应该能识别出我每天通勤必用的视频和音乐APP并给予最高保活权限,同时清理掉我一周才打开一次的工具应用。
这,才是所谓AI OS该有的样子。
好消息是,相对两年之前,今年的旗舰机确实在软硬件协同上都有了改观。我们能看到厂商不再仅仅堆砌硬件,而是真正开始沉下心来,打磨系统的每一个细节,更快的启动速度、更稳定的系统动画和更优秀的功耗控制,甚至连厂商的优化态度也跟了上来。
半年磨一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成熟、内卷也更有价值的旗舰市场。
硬件的同质化,正倒逼着厂商们在软件和系统体验上投入前所未有的心血。这场“灵魂”之战没有终点,而最终的受益者,永远是我们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