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我听说很多夫妻不离婚也不恩爱,反而过起了“干婚”。啥叫“干婚”?简单说就是形婚,两个人住一起但各过各的,就像合租室友,连碗都分开用。这种现象现在可不只上海有,全国都在蔓延。
我认识一对夫妻,张岚和马涛,结婚十年了。现在他们分房睡,工资各管各,连早上吃早餐都找不到话说。马涛还说:“现在这样挺好,省得麻烦。”听起来多冷漠啊?但他们反而觉得这样更轻松,朋友聚会该去还去,就是谁也不想知道对方在想啥。
还有一对程序员夫妻,周凯和苏敏。周凯下班就打游戏,苏敏喜欢泡咖啡馆,两人一天说不上十句话。后来周凯被派去苏州工作,苏敏连行李都没帮忙收拾,就在家玩手机。他们每周通电话,聊的都是工作和家里事,语气跟跟客户谈业务似的。
最让我意外的是刘静和吴斌这对。他们算了一笔账,要是离婚得卖房、分割财产,光手续就得半年,还影响工作名声。他们那套房现在值八百万,贷款还没还完,折腾不起。最后决定就这么耗着,婚姻成了“面子工程”。
为啥现在这么多夫妻选择“干婚”?有的是因为感情淡了,但更多是现实问题。比如李娜,为了支持丈夫创业辞职当全职主妇,结果发现简历投出去没人要,丈夫还总说“在家待着多好”。她感觉自己像个没人关心的洗衣机,日复一日做家务。丈夫王浩倒觉得:“我没日没夜挣钱不就是为了家?”两人都委屈,但谁也不想离婚闹腾。
还有陈雪和刘强,生活习惯差太多。陈雪喜欢早睡早起,刘强天天打游戏到凌晨,周末约他散步他也要打游戏。陈雪说不清刘强哪儿不好,就是受不了他乱七八糟的生活。但为了双方老人,他们也不好意思提离婚,只能“干婚”互相不打扰。
其实“干婚”也有好处。赵琳和丈夫就是“利益型干婚”,把婚姻当生意合作。早上在家庭群发孩子情况,晚上转发职场资讯,生活没波澜但安稳。对他们来说,婚姻就是责任和利益的绑定,感情早就不是重点了。
晓雯的故事更让人感慨。她被调去外地工作,和丈夫商量后直接开启“干婚”模式。分开后她一个人忙工作带孩子,夫妻俩除了正事基本不联系。有次加班到深夜,她收到丈夫发的“带伞了吗”,突然心里暖了一下。原来就算形同陌路,偶尔的关心也能让人想起曾经的牵绊。
现在很多人觉得“干婚”是逃避,但其实不是。他们没逃避该尽的责任,只是不想被“夫妻”这个名分绑架。就像张岚说的,婚姻成了壳,但壳总比破碎强。
有些夫妻在“干婚”中找到了自己,比如苏敏重新开始找工作;有些在距离中慢慢调整相处方式,比如晓雯和丈夫学会了用最简单的关心维系关系。婚姻走到这一步,或许不是终点,但至少给了他们喘口气的机会。
婚姻可以是港湾,也可以是跳板,但不管哪种选择,总得有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