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董兆瑞)7月26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2025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未来科学城举办。
据了解,本次会议以“仿生科技·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仿生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与落地路径,引导探讨“科技以自然为灵感,为未来发展注入动能”的深层命题,搭建起全球仿生科技智慧碰撞的高端平台,推动仿生领域从技术探索迈向价值共创。
大会期间,国际仿生科学院也正式宣告成立并将落地未来科学城,并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最高学术机构与智库,积极引领国际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此外,以未来科学城集团、月泉仿生为代表的多家企业机构在大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探产业落地新模式。
此次大会同步落地未来科学城的还有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前沿的仿生机器人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厅也在此次大会上宣布落地昌平未来科学城,展厅以“材料与结构”“感知与认知”“驱动与运动”“信息与智能”“仿生应用”五大板块,搭建起联通科学与工程、自然与技术的桥梁。
目前,昌平区已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落户企业超百家,涵盖医疗健康、家用服务、特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通过“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布局,加快构建“1+5+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五大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区内企业创新实力突出,如松延动力的“小顽童”和“旋风小子”机器人在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表现优异。
记者了解到,昌平区内聚集41所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显著。同时,小米“黑灯工厂”等高精尖项目落地,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一期将于2025年底交付,赛迪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保障。
“昌平区将充分发挥央企集群的场景优势、沙河高教园的智力引擎以及‘能源谷’‘生命谷’的跨界融合能力,为企业提供从技术孵化到市场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