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还在讨论“AI会不会做数学题”时,上海已经把答案写进了城市的行动计划。7月26日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用三份连续发布的《数学之问》白皮书与一连串现场演示告诉世界:AI与数学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海发生,并向全球输出标准。
现场:IMO题被AI“秒解”
论坛首日,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现场命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Intern-IMO、商汤“日日新”、阶跃星辰、MiniMax四款大模型同台解题。屏幕左侧实时滚动的不是参数,而是一行行形式化证明:Intern-IMO仅用自然语言推理便拿下2025 IMO首题;阶跃星辰在不等式证明中主动调用外部工具修正代数错误;MiniMax则把一道几何题推广到更弱条件下的普适结论。
这恰是《数学之问②》勾勒的演进缩影:1976年四色定理的“人海+机海”验证,到2016年SAT求解器用200TB数据解决布尔毕达哥拉斯三元组问题,再到2024年AlphaGeometry引入虚数坐标系秒杀IMO几何题——AI已从“超级校对员”升级为“猜想合伙人”。
城市:把产业难题翻译成数学猜想
《数学之问③》用城市数据给出注脚:华为384超节点真机、张江人工智能岛千家AI企业,叠加复旦、交大全国顶尖的数学学科,构成“算力-算法-数理”三位一体底座。论坛现场揭牌的国际数学实验室——Hitchin-Ngo与Fefferman——将镜像对称、Navier-Stokes方程等世纪难题直接搬进上海算法中心;而牛津、剑桥、复旦、交大的10位学生结对仪式,则把“本土培育+国际交流”写进人才培养闭环。
产业场景反向喂养理论突破
“我们不缺论文,缺的是把产业需求翻译成数学问题的人。”上海市经信委负责人在论坛表示。国家电网智能巡检中提炼的流体力学方程,被转化为实验室里的纳维-斯托克斯求解任务;三甲医院多模态影像融合遇到的拓扑冲突,则成为AI几何算法的最新测试集。论坛发布的“数学智能创新基金”与税收优惠细则,明确鼓励企业把真实场景数据向全球研究者开放。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所言:“智能的本质是有限知识走向无限知识的跃迁,而上海正在把这条跃迁曲线工程化。”论坛上,上海数学中心宣布上线“数学智能创新平台”,首期开放全球数学难题数据库、AI推理工具库与算力池,任何研究团队均可远程接入。
从四色定理的微缩胶片到200TB的SAT证明,再到今天实时生成的大模型证明,数学的严谨与AI的澎湃算力在上海握手。正如丘成桐所言:“下一次黎曼猜想被突破时,人们或许首先想起的是今晚的上海。”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