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热得很,人民大会堂里却坐着两位特殊的客人——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他们来参加第二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这时间点选得巧,正好赶上中欧建交50周年。
50年啊,足够一个婴儿长成知天命的大人,也足够两个经济体从试探着握手变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伙伴。不过别以为这会面就是一团和气,会前欧盟那边可没少搞事情,又是炒作“产能过剩”,又是把中国企业列进对俄制裁名单,搞得气氛有点紧张。但你看,该来的还是来了,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
要说这次峰会,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冯德莱恩访华前后的小插曲。她来之前放话,说中方要是30天内不解禁稀土,她就不来了。
结果呢?咱们不仅没解禁,商务部还在她访华期间开了个新闻发布会,把稀土走私问题拎出来说,态度明确得很:零容忍,出重拳。可冯德莱恩照样坐在了谈判桌前。
冯德莱恩(资料图)
这事儿就跟俩人下棋似的,一方想拿个棋子逼对方让步,结果对方根本不吃这一套,该干啥干啥,最后还是得坐下来好好下。这其实就说明,中欧之间早就不是谁能拿捏谁的关系了,真要彻底闹僵,谁都受不了。
为啥这么说?看看经贸数据就知道了。50年前刚建交的时候,中欧年贸易额才24亿美元,现在呢?已经涨到7858亿美元了,投资额也从几乎为零变成近2600亿美元。
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德国的宝马、奔驰一年能在中国卖几百万辆,咱们的比亚迪、宁德时代也成了欧洲电动车产业链的重要合作方。就像老话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把这盘棋拆了重下,根本不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中欧关系确实有点“拧巴”。欧盟一边说“去风险”,一边又赶紧补一句“不脱钩”,因为他们自己也清楚,欧洲经济离不开中国。
可转头又老拿“产能过剩”说事儿,把中国正常的制造能力当成威胁,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就像有人一边吃着你做的饭,一边说你做饭用的锅不对,这饭吃得能舒坦吗?其实这背后,有欧盟自己的小算盘,也有美国在旁边搅和。
特朗普(资料图)
他们想通过在对华议题上放狠话,给美国递个话,好在和美国的贸易谈判里占点便宜。可他们也明白,真跟中国闹掰了,损失更大。
毕竟现在美国那边也不省心,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让欧洲吃了不少亏,他们也在反思,不想再过度依赖美国了。
但话说回来,有矛盾不代表没合作空间,而且合作的地方还不少。经贸领域就不用说了,这一直是中欧关系的基石。
虽然现在问题不少,但正因为利益集中,才会有摩擦,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哪有舌头不碰牙的?除了经贸,气候治理也是个重要的合作点。
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上,中国是欧盟绕不开的合作伙伴,这些年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也确实有成效。还有多边体系维护,像自由贸易、联合国这些机制,中欧都清楚,要是不一起扛着,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可能就稳不住了。
特朗普(资料图)
这次峰会上,中方提出一个说法,说中欧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个子”。这话说得挺形象,两个经济体加起来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国际上说话都有分量。
既然是“大个子”,就得有“大个子”的样子,不能被小摩擦带偏了方向。50年前中欧建交,靠的是彼此尊重、合作共赢;现在要走下一个50年,还得靠这个。不能因为短期的地缘政治波动,就忘了长远的利益。
当然了,未来的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欧盟里27个成员国,想法也不全一样,德国、法国更想和中国好好合作,有些东欧国家却老想跟着美国跑,这就导致欧盟的对华政策有时候摇摆不定。
以后可能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只要能守住底线,别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有分歧就坐下来谈,别动不动就搞制裁、设壁垒,就出不了大问题。
说到底,中欧关系就像一场长跑,50年只是一个中途补给站。接下来的路,能不能跑得稳、跑得远,就看双方能不能认清现实——合作是必然的,因为谁也离不开谁;但也得接受矛盾,因为利益多了,摩擦自然会有。重要的是别被眼前的小疙瘩绊住脚,别忘了长远的目标。就像两个“大个子”一起走路,偶尔碰一下肩膀很正常,只要方向一致,总能走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