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俄罗斯总理站在黑龙江的岸边,指着对岸的中国,果断地给身边的官员下达了一道“死命令”:“联通中国刻不容缓。”当时,俄罗斯正在加紧推进与中国的合作,期望在面对西方制裁的压力时,能够通过加强与中国的联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然而,仅仅三天后,俄方的行动却因一场空难陷入了沉重的困境。
7月24日,一架由安加拉航空公司运营的安-24型客机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起飞,经布拉戈维申斯克中途停留后,原计划飞往滕达。航程虽然不长,但意外的发生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这架飞机在距滕达机场仅几公里的地方失联,尽管飞机上载有4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但未曾发出任何求救信号,令人不禁对事故的发生感到疑惑。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随后表示,这架飞机在失联前,完全未能向外界传达任何异常信号。
从常理来看,针对这样一起有49人搭乘的航班失联事件,俄罗斯应该迅速组织更大规模的搜救行动,配备更多的人员和资源。事实上,俄罗斯的搜救力量远远不足以应对如此规模的任务。最初,俄方仅派出了1架米-8直升机和12人组成的地面搜救小组,这一配置显然不适合开展如此庞大的搜寻工作。更何况,阿穆尔州的面积广阔,达36.19万平方公里,面积甚至超过了韩国和朝鲜的总和。如此庞大的区域,凭借着这么少的人力,显然不可能迅速找到失联飞机。
然而,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搜救小组竟在不到6小时的时间里找到了飞机残骸,初步调查显示机上没有生还者。这一高效的搜救行动,反而引发了外界的更多疑问:既然搜救如此迅速,为何最初的反应显得如此迟缓?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早就知道飞机的坠落地点?他们是否在失联初期就已经掌握了飞机的确切位置,却并未立即采取行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架失事的安-24型客机机龄已达到50年,而俄罗斯航空局仍然决定延长其适航证有效期至2036年。安-24飞机是上世纪60年代设计的老旧机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无疑大幅下降。俄罗斯已经不具备生产这种机型的能力,这也是俄罗斯仍在使用老旧飞机的原因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架飞机在过去几年中曾多次发生故障。公开记录显示,2018年该机曾因机翼与机场照明设备碰撞而受损,2022年发生了两次设备故障导致返航,2025年3月又因无线电设备故障不得不返回停机位。如此频繁的故障发生,足以让人对飞机的安全性产生极大的质疑。
当然,事故发生的原因远不止于飞机本身的问题。天气和地理环境也是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失事区域的云层距离地面仅约300米,虽然这一数据并未触及禁飞标准,但滕达所在的山区地形复杂,周围山体海拔高达1500米。低垂的云层将山峰隐藏在视线之外,可能导致机组人员在判断飞行方向时产生错误。而俄罗斯的航空管理,向来以“大胆”著称。尽管天气条件极差,航班依然照常起飞,这种对天气因素的忽视可能为事故埋下了伏笔。俄罗斯的航空公司常常在雷雨、雾霾等不利条件下依旧坚持飞行,尽管这种做法提高了航班效率,却也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风险。
此外,飞机老化和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作为一款已有近半世纪历史的飞机,安-24的技术和安全性远远跟不上现代航空的标准。虽然俄罗斯航空局为其延长了适航证有效期,但频繁的故障记录表明,飞机的维护情况并不理想。每一次设备故障的发生,都在提醒着人们,老旧飞机的隐患和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
令中国民众更加关注的是,飞机上载有1名中国公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在第一时间确认了这一信息,并表示将派遣工作组于7月25日赴滕达开展相关工作。事故发生后,不仅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纷纷表达了关切。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已对空难原因展开调查,国际航空委员会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宣布成立由交通部长尼基京主持的政府委员会,处理空难后的善后工作,并表示将为遇难者家属提供必要的赔偿。阿穆尔州州长也宣布,将为期三天进行哀悼。
然而,这些举措并不能平息外界对俄方迟缓反应的质疑。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这起事件暴露了俄罗斯在航空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虽然俄罗斯在应对西方制裁的背景下,加快了与中国的合作步伐,但若未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空安全等问题,不仅会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影响到中俄合作的长期发展。
目前,事件调查仍在进行中,外界期待俄方能够尽快公布详细的调查结果,为遇难者家属提供一个交代,并为国际社会带来明确的解释。同时,我们也希望这起悲剧能够成为俄罗斯加强航空安全管理的契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中俄合作的框架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实现“联通中国”战略目标的基础,才能真正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