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年临近“八一建军节”,老兵群体的心里就像鼓一样,被敲得“咚咚响”。盼啥?盼好消息。尤其盼优抚待遇是不是又“涨”点儿?这不是贪心,而是合理期待。对那些穿过军装、流过汗、拼过命的人来说,这点“涨”不是简单的钱数变化,而是一种来自国家、社会最真诚的尊重。
可说句扎心的实话,这些年虽然整体在往好里改,但不少退役军人心里还是犯嘀咕:优待金涨得慢,涨得少,涨得不稳定。有些地方甚至多年不动,跟通货膨胀一比,还真有点“越优待越寒心”的味道。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必须定期增长退役军人的优抚待遇?今年八一,到底会不会“涨”?
一、“优抚”二字,不该只停留在仪式感
退役军人不是过气的英雄,而是国家的历史拼图里永不褪色的一块。优抚不是救助,而是兑现承诺。设想一下,一个年轻人当年放弃了城市、放弃了安逸,穿上军装奔赴边关,二十年后他退役归来,却发现“当年承诺”被岁月稀释、被物价稀释,他能不心凉?
每年八一我们都能看到大屏幕上播放的致敬短片,有热泪、有掌声、有仪式,但这些如果不能落实在老兵碗里的米、床上的被、药店里的医保卡,那就是“感动了别人,亏待了自家人”。
二、物价在涨,优待不能不涨
这年头,吃顿饭都要掂量腰包,优待金再不涨,就真成“看得见摸不着的福利”了。一些地方老兵的生活补助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那点钱能做什么?洗个头都得抠半天。
退役军人年龄普遍偏大,有的带伤、有的无职,有的家庭困难。物价每年涨三五个点,优待却几年一动不动,这不是让人失望,是让人寒心。说到底,不是“涨不涨”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公平、该不该兑现承诺的问题。
三、待遇增长,是国家信用的体现
我们常说:国家有力量,军人有保障。可保障不能只写在文件里、说在嘴边,它得落实在每个月的卡上,体现在看病报销、优待标准、生活补贴里。一个连曾经保家卫国的人都顾不好的国家,还谈什么“尊重英雄”?老百姓能看不出来吗?
每一次优抚待遇的上涨,都是国家信用的一次兑现;每一次待遇的延误,都是信任的一次流失。不是老兵在乎那几十块、几百块的增长,而是看重背后的态度和分量。
四、从“优待个别”转向“普惠提升”
有个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现在优待标准存在地区差异,有些地方“涨得快”,有些地方“几年没动静”。这样一来,同样当兵,不同命运,容易引发心理落差。
再者,优待不能总靠“临时通知”“节日慰问”,而应该列入法定调整机制,比如每年固定上涨一定比例,与CPI或城镇最低工资联动。这样既稳定、又透明、还公平。全国一盘棋,退役军人的尊严才不会“碎成一地政策”。
今年八一,会不会涨?说实话——值得期待!
目前一些省份已有动向,比如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发布了补助提高的通知,幅度虽然不大,但方向是对的。只要方向不变、步子不停,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
当然我们也理解,有些财政压力大的地区,调标幅度有限。但这不妨碍中央出台统一指导意见,兜底低线、拉高底部、扶持困难地区优抚政策。让优待不再靠“东家好,西家差”,而是真正体现“全国一条心”。
我们总说“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可“尊崇”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敬语,也不该仅仅靠八一当天一束鲜花、一张奖状。真正的尊崇,是你退役之后,国家还惦记着你,是你老了、病了、难了,国家还能给你撑腰。
所以,定期增长退役军人的优抚待遇,不仅是数字上的调整,更是一种国家情感的延续,是对曾经那段军旅时光最温柔的回应。
今年八一,会不会涨?我不知道百分百的答案,但是百分之90会涨,但我愿意乐观一点地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发声,关心这些为国出力的人,这个社会就不会沉默太久。
致敬所有穿过军装的人。你们的汗水、牺牲和坚持,应该换来一个不被遗忘的晚年。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