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23日)在湖北武汉启动了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这一活动从去年开始到2027年底,将持续三年的时间。
据了解,今年的“工业母机+”活动,生产端包括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三大类,涉及140余家国内重点企业200余项创新产品,需求端包括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等行业。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虎:这个对接活动,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一个机会。首先从需求量来讲,对机床国产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有更大的高的要求。从质的角度来讲,对加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母机是“制器之器”和“自强之基”,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下一步,将推动工业母机向高端化、智能化、复合化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也对工业母机提出新需求,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 瞿国春:两年来,“工业母机+”活动加速推动工业母机从“能用”到“耐用”再到“好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全国共组织20余场对接活动,地方专场组织活跃、聚链成群,领域专场聚焦需求、串珠成链,成功撮合一大批企业实现精准对接,签约落地项目近百个。
结对攻关推动工业母机技术突破
近年来,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船舶等典型场景需求,一大批国产工业母机产品正在深入国内千行百业。在湖北,围绕航空发动机的精密加工需求,一场协同攻关有了成效。
在湖北武汉的华工激光制造基地,工程师们正在对一款新装备进行组装调试。作为国内首台“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这款设备已经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发动机加工制造领域成功应用。
华工激光三维五轴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 总工程师 胡军巍:过去这些设备都是国外,包括美国波音、欧洲空客的关键核心加工装备。我们在数控系统、激光加工头、激光器、工业编程软件,都已经完成了国产化的攻关和替代。核心功能我们是优于国外的设计标准,目前已经实现了该装备的量产。
技术的顺利突破,来源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作为工业母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华工激光瞄准国内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加工制造需求,联动相关核心部件的企业和高校,开展了一场产业协同攻关。
华工激光三维五轴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 总工程师 胡军巍:这里面有华中科技大学、有哈工大这些高校,在机理上对我们的支持,同时也有国内在数控系统的龙头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撑。把激光核心精密加工技术、激光器的定制化技术,还有加工头的这些调试技术以及整机的加工工艺技术,都进行了相应的分工,多方一起按照既定的项目目标实现攻关。
眼下,湖北正在搭建产业链协同研发机制,一批行业首台套的工业母机产品陆续诞生。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床展上,包括华工激光这款新装备在内,三款“湖北造”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首发。目前,湖北还将工业母机产业作为“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千亿产业之一,超常规支持、突破性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高地。
多举措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不仅通过产需对接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我国将多举措确保工业母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组织实施好重大专项方面,我国将支持重点用户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担任“双链主”,以需求带动主机与零部件迭代提升。加强高端主机装备、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共性技术等协同攻关。此外,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机床。
目前我国工业母机领域已涌现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余家。此外,我国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母机产业发展道路。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应用企业开放场景,推广“共同攻关、共同提升、共同受益”模式,加速国产工业母机应用迭代。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罗宏进 湖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