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成为蜀汉命运的转折点。本来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未能如愿取胜,最终不仅未能攻占襄樊,反而失去了蜀汉在荆州的所有根据地,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襄樊之战的失利,也让原本蒸蒸日上的蜀汉国运逐渐走向衰败。
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的爆发往往与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多重原因密切相关,而战争本身也常常是政治斗争的延续。要真正理解襄樊之战,就必须从之前的汉中之战开始追溯。
自赤壁之战后,蜀汉逐渐崛起,孙权与刘备联手成功击退了曹操的军队,三国力量开始重新划分。刘备通过战后占领了荆南四郡,并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随后他又发动了益州之战,成功地夺取了刘璋的益州。
关羽
拿下益州后,刘备并未满足,继续发动了汉中之战。这场战争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若曹操占领了汉中,不仅益州将永无安宁,曹军还将频繁骚扰益州。为了扭转战局、增强国运,刘备倾尽全力攻占汉中。在长达两年的战斗中,刘备巧妙地斩杀了夏侯渊,最终成功占领了汉中,并与曹操对峙了两个月。由于后勤不足,曹操未能维持长时间的对抗,只能撤退,刘备因此获得了胜利。
夺取汉中后,蜀汉政权的地理位置大大改善,汉中的地势依托秦岭山脉,易守难攻,为益州提供了有效的防守屏障。刘备的大本营益州也因此变得更加安全。随后,刘备自称汉中王,几乎在同一时刻,他派遣孟达与刘封攻取上庸三郡,紧接着,关羽便开始了北伐襄樊,襄樊之战随之爆发。
襄樊之战
刘备当时的局势看似光辉灿烂。尽管在三国中蜀汉最弱,但刘备依然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略。从217年到219年的三年间,蜀汉不断与曹魏交战,先后发生了汉中之战、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如果将这些地点在地图上连接起来,你会发现刘备集团的战略目标是清晰的:通过控制从汉水到襄樊的流域,打通并掌控这一重要的战略通道。
襄樊位于关羽所据的荆州南面,而上庸的南面则是蜀汉控制的长江三峡,益州位于长江的南岸,所有这些地区构成了蜀汉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刘备集团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全境,如果成功打通汉水流域,将能有效连接长江与汉水,形成双重的战略防线,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到的“两路北伐”的战略构想。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一个条件:天下有变。
那么,天下真的发生了变化吗?
回到曹操的局势,史书中记载,从218年开始,曹魏内部的叛乱不断发生: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些事件:
218年春正月,太医令吉本等人发动了叛乱,攻打许都并焚烧了丞相长史王必的营地。
218年四月,代郡与上谷乌桓族反叛,曹操派曹彰平定了这一叛乱。
218年七月,曹操准备西征刘备,然而由于汉中战局严峻,他最终于九月才到达长安。
218年十月,宛城发生叛乱,曹仁平定了叛乱并进行了屠城。
通过这些叛乱事件的叠加,曹魏面临着内忧外患。即便在218年,曹操已经难以顾及蜀汉的威胁了。
进入219年,战局发生了剧变。黄忠斩杀夏侯渊,汉中之战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刘备逐渐占据了主动,战胜的天平倾向了蜀汉。到了219年3月,曹操亲率主力进入汉中,但很快因后勤问题撤回长安。而就在7月,关羽发动北伐襄樊,迅速取得初步胜利,俘虏了曹魏主力中的重要将领与三万兵力,造成了曹魏中央门户大开的局面。这一举动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让他考虑迁都。
219年秋,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迅速指派孟达和刘封征服了上庸三郡,不久后,曹魏的邺城发生了魏讽谋反事件,政局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孙权也在向合肥发起攻势,局势可见一斑。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从218年到219年,曹魏正面临一系列叛乱和外部压力,内忧外患让曹魏不得不采取守势。曹操即便在汉中撤军后,仍然待在长安,准备随时威胁刘备的汉中根据地。这段时间,刘备借此时机,通过向北伐发起攻势,迫使曹魏的力量分散,减轻了对汉中的威胁。
关羽的北伐并非完全是自主决策。虽然关羽在蜀汉集团中地位特殊,但他并没有足够的权力独立发动战争。在冷兵器时代,任何将领未经上级同意发动战争,都可能被视为叛乱。因此,关羽的北伐襄樊一定是刘备的指令。然而,关羽的战略过于自信,导致了战争的过度扩展,最终将荆州的所有军力投入战斗,结果不仅未能完全制胜,反而让蜀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