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分拣刚采摘的桃。 本报记者 贾宏博 摄
□本报记者 贾宏博
7月18日,在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南台鱼村的桃园里,桃香四溢,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杨智风穿梭在桃林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桃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桃子长得好,价格也不错,靠着这几亩桃园,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杨智风笑着说。
曾经,杨智风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主要收入靠几亩桃园,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桃子产量和品质都不高,收入微薄。“那时候看着满树烂桃,心里真不是滋味。”他回忆道。
然而,随着村里桃产业的发展,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引入科技力量,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防治了病虫害,桃子优质果率大幅提升。杨智风也在村里的培训下,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他的桃园亩产量从原来的4000多斤提高到了6000多斤,收入也从每年不到2万元增长到了8万多元,成功脱贫致富。
南台鱼村的蝶变,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翼飞的努力。“2014年刚回来时,村里桃产业都是散户经营,像一盘散沙。”张翼飞介绍,当时病虫害频发、销售渠道单一,村民守着金山讨饭吃。
为此,他联合省农林科学院、县农业农村局组建专家团队,创新采用性诱剂诱捕与迷向丝干扰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构建智慧植保体系。“我们采用性诱剂诱捕与迷向丝干扰技术,相当于给害虫‘断粮’和‘绝育’。”张翼飞说,这套技术使辐射区优质果率达90%,亩均效益突破万元。
科技的注入不止于种植端。在望蕊桃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分选车间,鲜桃经糖度检测、大小分级后,被贴上带二维码的溯源标签。“这是‘台鱼’牌精品果,6个能卖60元,发往北京商超。” 园区负责人张国桥拿起一盒桃介绍,“我们编制了12个环节的管理手册,从开花到销售全流程标准化。”2024年,“顺平桃”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京津冀市场的“香饽饽”。
“今年五一期间,380万元建的桃产业配套设施天天满员,10家农家乐日收入超万元。” 张国桥翻着游客登记表,眼里满是笑意。这位全国劳模从1995年当经纪人起步,如今把桃产业玩出了新花样——春天赏花、夏秋摘果、全年研学,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南台鱼村的农旅融合并非简单的“果园+农家乐”。村里开发了“四时主题游”:春季桃花摄影大赛、夏季采摘节、秋季“桃文化嘉年华”、冬季剪枝研学,河北农大专家定期田间授课,培养出36名“双栖”技术骨干,3000余名果农掌握“一技多能”。
得益于顺平丰富的林果资源和便利的交通,2002年,河北汇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汇源”)在顺平成立,这是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在河北建立的第一家工厂。
作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不断扩大投资,实现了由单一水果加工到饮品加工再到年产15万吨果汁及纯净水加工项目的飞跃,并带动1.4万户果农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顺平桃糖度高、果肉含量高,非常适合加工,公司每年果品收购时,会优先考虑顺平果品。”河北汇源总经理田鹤说。
据了解,目前,顺平县14.5万亩桃园串联起百余个专业村,2.5万从业者共享产业增值收益。2024年桃产业年产值达17.4亿元,建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
顺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敏表示,全县已经构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既拿土地流转费,又赚务工钱,还分到了产业链红利。
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桃林,不仅是南台鱼村从贫困到振兴的见证,更是河北省连续7年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等次的生动注脚。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目前,河北省将9000元设为监测线,32万名监测对象获精准帮扶;中央衔接资金43.3亿元重点投向产业,培育175个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36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接下来,我们计划与更多企业合作,拓展桃产品深加工领域,开发桃罐头、桃干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深化农旅融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项目,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张翼飞信心满满地说道。
从顺平桃的“甜蜜事业”,到燕赵大地的万千产业,河北用一个个扎实的实践证明: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立足资源禀赋,把特色做优、把链条做长、把机制建活。这,正是连续7年获得国家“好”评的深层密码。
上一篇:当AI学会欺骗,我们该如何应对?
下一篇:童年环境是如何塑造"玻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