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当前,碳排放统计核算日益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建立,碳标识认证也驶入了“快车道”。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第一批)》,包括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电解铝、水泥、木制品等17种产品。
产品碳足迹标识作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和“最后一公里”,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产品碳足迹涵盖原材料获取与加工、生产制造、使用、处置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在自身实现节能降碳的同时,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二是引导绿色消费。产品碳足迹标识(也称碳标识、碳标签)是一种张贴在产品上的图形,标示着该产品的碳排放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产品;三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结果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采信依据(如碳足迹挂钩贷款),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碳金融的“三驾马车”;四是适应绿色贸易规则。当前,产品碳足迹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特别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已迫在眉睫。通过推动产品碳足迹认证标识国际互认,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绿色竞争力。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有何特别之处?试点目录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本文作一分析。
首先,梳理下碳标识认证工作开展历程。
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及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均将“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列为重点任务。
2024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正式启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并于12月公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试点产品+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走向实践落地。
2025年以来,国家市场总局加快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进程:1月,国家认监委秘书处公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参与机构,共有26家认证机构入选;3月,国家认监委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知识会”》。7月,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发布。
其次,分析下碳标识认证的17种产品。
产品的选择比较有针对性,主要是减排贡献突出、外贸压力严峻的产品,大致包括三类:一是欧盟“碳关税”涉及领域,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二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三样”产品,包括锂电池、光伏产品;三是我国出口量较大的产品,包括电子电器、纺织品、轮胎等。
表说:2024年全国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引自海关总署
对于锂电池等16种产品,基本没啥疑问,木制品为何也被纳入试点目录呢?
这与欧盟的一项法案有关。2023年6月,《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正式生效,并于2025年12月31日(比原计划推迟12个月)正式实施,要求出口至欧盟市场的木材及木材产品必须收集信息和文件,以证明是合法采伐且不涉及森林砍伐,旨在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去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包括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电解铝、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磷铵、木制品10类重点产品,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在试点城市方面,突出产业集群特色,既让碳标识更有代表性,也有利于塑造地域绿色低碳品牌。如宁德、常州、荆门、宜春等是我国重要的锂电池制造基地,也是锂电池出口重镇,开展锂电池碳标识认证试点的基础好、需求大。
在试点产品方面,本次发布的认证目录进行了微调:
一是细化了部分产品类别,如锂电池划分为消费型、小动力型、大动力型、储能型,这是与欧盟“新电池法”分类相衔接的需要,而且不同类型锂电池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对应着钴酸锂、锰酸锂、三元锂/磷酸铁锂、磷酸铁锂);钢铁产品划分为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产品、电炉短流程钢铁产品,这是适应全球绿色钢铁转型的需要,二者碳排放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高炉-转炉法、直接还原铁-电弧炉法碳排放分别为2.32吨/吨、1.65吨/吨二氧化碳,而基于废钢的电弧炉法仅为0.67吨二氧化碳)。
二是移除了部分产品,可能是因为出口量不大,如磷铵;也可能是因为排放量不大,如电子电器(变压器)、电子电器(新型显示);还可能是因为既有产品已覆盖,如锂电池(铜箔产品)。第一批自然是遵循“急用先行”原则,随着国际绿色贸易政策的发展,后续批次的认证目录会逐步补充完善。
再次,探讨下碳标识认证的三种类型。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对于试点城市、试点产品、参与机构都进行了明确,那么非试点城市、非试点产品、非参与机构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有的。根据《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知识会”》,笔者将碳标识认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参与机构在试点城市开展试点目录内产品碳标识认证,可称为“国家试点”。
第二类、第三类,认证机构在非试点城市开展试点目录内产品碳标识认证、认证机构开展非试点目录内产品碳标识认证,可称为“地方试点”。
对于后两类,认证机构既可以是参与机构,也可以是非参与机构,需自行备案,但不得与“国家级试点”混淆,不得使用国家统一的认证证书和标识,或误导公众认为其与试点有关联。
也就是说,国家对地方探索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留了“口子”。
山东省率先行动,于202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知》,提出结合山东省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外贸出口需求,推进省级碳足迹标识体系建设;
2025年以来,安徽、甘肃等地纷纷出台方案,在做好国家碳标识认证试点的基础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开展本地化的试点。
最后,展望下碳标识认证的未来。
既然是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而生,那么就要踩准“时间点”。以“碳关税”为例,原定于2026年1月1日的“征收期”拟推迟到2027年2月1日,2030年前将覆盖欧盟碳市场所有的商品类别。
为此,《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的建设目标:到2027年,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到2030年,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展望未来,碳标识认证或在两个方面持续推进:一方面,结合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和国际绿色贸易政策,产品认证目录将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将提上日程,实现从“算”到“管”的转变。
参考资料
[1]环球零碳. 2025成碳足迹“大年”,“四箭齐发”撬动千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