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文件将欧盟商品关税提高至30%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成为点燃跨大西洋贸易战的导火索。7月20日,《华尔街日报》独家披露,美国官员已明确要求欧盟接受对大多数欧洲商品征收15%或更高的“基准关税”,而这一数字远超欧盟此前谈判中妥协的10%目标。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德国终于撕下"妥协者"的面具,一位德国官员向《华尔街日报》掷地有声地表示:"如果美国想要战争,他们会得偿所愿。"这句话不仅标志着德国态度的彻底转变,更预示着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风暴正在逼近。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对欧盟的关税施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特朗普上任之初就宣布的20%“对等关税”,到如今威胁提高到30%,美国政府的胃口越来越大。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还维持着对欧盟50%的钢铝关税和25%的汽车关税,这种"组合拳"式的贸易压迫让欧盟喘不过气来。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在7月12日的信函中明确表示,新的30%关税将于8月1日生效,这比4月份提出的20%又提高了整整10个百分点。
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六次飞赴华盛顿谈判,换来的却是美国不断抬高的要价。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CBS采访时仍嘴硬表示"相信会达成协议",但知情人士透露,就连一直主张妥协的德国官员也不再对谈判抱有希望。
德国的愤怒爆发绝非偶然。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和出口国,德国承受着美国关税的最大压力。汽车产业是德国经济的命脉,25%的汽车关税已经让德国车企苦不堪言,如今美国还要对药品加征100%关税,这无异于直接扼杀欧洲制药业的生存空间。
一位德国高级外交官向《华尔街日报》坦言:"我们并不希望爆发贸易战,但不知道美国是否会给我们留下选择的余地。"这种无奈的愤怒最终转化为强硬的反击。德国已经要求欧盟委员会准备包括报复性关税、数字服务税和限制美企进入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等一系列反制措施。德国官员明确表示"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这种强硬立场与一周前还在寻求妥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默茨(资料图)
德国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中欧合作带来的底气。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访华,这一高级别访问被外界视为欧盟寻求战略自主的重要信号。更引人注目的是,德国总理默茨计划在年底率领德国企业代表团访华,寻求中国在投资和经济合作方面的支持。这种"向东看"的战略转向,让德国在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时有了更多筹码。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68万亿欧元,每天约46亿欧元的商品在双方市场流通。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欧盟提供了对抗美国关税的缓冲垫。
中国的成功经验也给欧盟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建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2025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4.21万亿元,同比扩大49.3%,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2024年全年顺差的70%。德国等欧盟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减少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才能真正抵御美国的关税威胁。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呼吁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ACI)来限制美国服务贸易,这表明欧盟内部正在形成更强的反制共识。
欧盟的反制措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谢夫乔维奇已经批准了首轮价值210亿欧元的反制关税清单,虽然暂缓至8月6日执行以争取谈判时间,但第二轮价值72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已经提上议程。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正在考虑限制美国企业进入其公共采购市场,并计划推出数字服务税等新型反制手段。波兰经济发展与技术部副国务秘书巴拉诺夫斯基在CNBC采访中表示,欧盟正在实施"四步策略":真诚谈判、准备反制、与他国协调以及提升竞争力。这种系统性的应对方案显示出欧盟已经为长期贸易战做好了准备。
默茨(资料图)
然而,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法国等国家对美国态度强硬,主张立即采取报复措施;而德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则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种分歧使得欧盟的应对策略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一位欧盟外交官向《金融时报》透露:"成员国对提高谈判筹码仍意见不一。"但无论如何,8月1日的最后期限正在迫近,如果美国坚持其苛刻要求,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战恐难避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德国这次不再忍让的态度转变,不仅是对美国关税讹诈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决抵制。当中欧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关税威胁时,一个新的多边贸易秩序正在孕育之中。正如那位德国官员所说:"我们不想打仗,但不会接受不平等的规则。"这句话或许代表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心声。在这场贸易博弈中,美国的关税大棒最终会伤及自身,而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国家终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