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乔翔
离网储能系统搭配光伏板,海岛微电网项目让浙江北麂岛的渔民在盛夏用上了稳定电力;上海某高端酒店,12台液冷储能一体柜静立于此,使酒店年用电成本降低15%;地球彼端,在比利时某工业园屋顶光伏配套场景,某集装箱储能系统深度适配欧洲标准及政策,树立中国储能在欧洲本土化部署典范……深耕储能领域多年并于科创板上市的派能科技,已从张江实验室走向世界能源舞台,用200万套储能系统编织起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零碳网络,书写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生动样本。
国际国内双向发力
从电芯到系统,从家庭储能到工商业储能,从硬件设备到软件支撑、运营服务……这家成立16年、持续投入研发技术的企业,已然形成了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
派能科技董事、总裁谈文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意大利,派能科技与本地合作伙伴投运的某集装箱储能系统解决了工厂自发自用和削峰填谷的痛点,凭借高可靠性和优异性能赢得客户高度认可。
国际化基因深植企业血脉。谈文表示,“在我们眼中,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实际上是一体化的市场,不像很多企业出海这一步很难跨出去,对我们来说没有心理障碍,技术上也没有障碍。”
当前,派能科技不断加速全球化及本地化布局,陆续在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子公司,吸引本地人才和获取市场经验,加强本地运营和服务力量,深入走进本地市场。
“在海外建立本土化产线是一种姿态,但商业本质还是要有价值创造,要得到客户的认可。”谈文言简意赅的一句话,道破了公司海外战略布局的本质。
今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授予派能科技“出海企业总部”称号,正是对这套全球化打法的最佳诠释。
国内市场亦有突破。6月30日,当迎峰度夏“冲锋号”吹响,江苏华电仪征风光集中配建储能项目成功并网,这也是派能科技发力发电侧的标志性项目。作为扬州区域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工程,该项目占地47.8亩,构建“储-转-升-调”智能化能源枢纽,预计年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超6800万千瓦时,减排约4万吨二氧化碳,可发挥调峰调频、应急保供等价值,有效保障区域能源电力安全。派能科技是该项目的核心储能系统供应商,凭借一体化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和高效的交付能力,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仅历时两个多月便完成从生产到并网的全过程,为长三角地区迎峰度夏能源稳定供应构筑了坚实屏障。
在轻型动力领域实现突破
路边穿梭的外卖骑手或许不知道,他们电动车里的电池正经历一场革命。去年以来,派能科技将家储领域沉淀的电池技术,“降维”应用到共享换电、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等轻型动力市场。
谈文告诉记者,作为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公司目前在轻型动力领域的多场景进行规划布局,构建了系列化产品矩阵及服务生态,并与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及产品配套。谈文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在轻型动力领域上实现了规模化突破。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轻型动力市场非常庞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我们作为传统储能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将优质产品供中国客户使用。”谈文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两条赛道上对国内轻型动力市场进行布局。
派能科技一出手便得到了正向的反馈。“公司轻型动力产品在今年已开始批量发货,目前看来效果非常好。”谈文表示,根据经销商的反馈,公司万分之几不良率的品控得到了经销商的一致认可。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派能科技的钠电实验室,无负极钠电技术已进入量产倒计时。“我们预计采用无负极技术的钠离子电池明年上半年可以实现量产,目前已经突破多数环节。”谈文表示。
“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5年内在轻型动力领域跻身行业头部,希望能够复制当年家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模式。”谈文说。
保持高研发投入
这些实践成果的背后,是派能科技在技术领域的多年积淀。
派能科技参与起草了《锂离子电池碳足迹量化标准》,这项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锂离子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的正式建立,填补了行业空白。该标准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量化方法与操作规范,为后续国际数据互认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
在派能科技的实验室里,一组数据令人震撼:约75%的研发力量投向电池管理系统、能量控制系统等底层平台技术,25%聚焦产品迭代。
这种“长跑思维”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显现出优势——派能科技旗下四大系列19款产品已获得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书,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成为出海通行证。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4年派能科技研发投入为3.45亿元,713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33.73%,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形成创新合力。
“我们要持续地运营,持续地追求技术突破,持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谈文说,做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是口号,是自始至终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对行业价值链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