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近年来,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精心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
近日,位于芜湖的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问天量子)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制出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标志着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后量子密码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现有电子计算机上实现的、具有抵抗未来量子计算机攻击能力的数学密码系统,能为信息安全提供‘更优解’,被视为‘制信息权’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钱泳君说。
“这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优势在于使用了双芯片架构,不仅可以支持多种后量子密码算法,而且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可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迫切需求。”钱泳君介绍,多场景测试数据显示,它能在党政、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广泛适配与应用。
成立于2009年的问天量子,深耕量子信息领域多年,是我国首批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架构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体系。
既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抓“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安徽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日益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制定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加快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
2024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万家、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3万家、居全国第8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家、独角兽企业1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4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协同攻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在合肥的中电信量子集团量子智慧用印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存章柜上输入密码信息,取出相应的量子云印章进行盖章。
“以往需要线下找相应负责人盖公章,现在通过OA系统提交用章审批,在量子智慧用印室‘自己能盖章’。”中电信量子集团量子云印章产品经理左寒介绍。
量子云印章是该集团的创新成果之一。2024年1月,中电信量子牵头组建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聚焦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研制出行业首个融合QKD(量子密钥分发)的分布式密码系统方案、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通话服务等创新成果。
产研院的建设参与单位,既包含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也有高校、科研机构等。可以说,一个平台“串”起一条产业链。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2023年,安徽启动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着力重塑构建以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引领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两年来,安徽已经成立20家产业创新研究院,承担150多项源自产业实际需求的创新项目。
产研院是我省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缩影。近年来,安徽加强企业主导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省内外相关优势高校院所,共建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源头创新能力。
培厚沃土,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想要将卫星顺利送上太空,就需要给卫星打造一副“铠甲”,让卫星能够经受住极端热等复杂条件的考验。在合肥科大硅谷片区,就有一家给火箭做整流罩的企业。
“整流罩对于火箭突破大气层至关重要,如同‘铠甲’一般,其性能直接关乎发射任务的成败。”安徽梦克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征辉介绍,作为运载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箭整流罩就像是一顶“保护伞”,保护卫星及其他有效载荷免受有害环境的影响。
2021年该公司落地合肥。“科大硅谷在产业政策、金融支持、营商环境,还有科技人才的资源上都非常好。”梦克斯航空董事长李懿说。
在梦克斯航空的成长轨迹中,良好的创新生态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精准对接科研资源,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依托各类展会、活动,搭建合作桥梁,促进知识流动和资源整合;搭建专项融资通道,助力其顺利完成融资并建立银企合作……这座创新之“谷”,正以全链条科创服务生态,护航企业成长。
作为安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科大硅谷持续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2024年底,在海内外设立创新中心12家,集聚科技型企业和服务机构5821家,其中,国家级高企668家、集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329家。
安徽出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企业倾斜,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由企业牵头,加快打造更加活跃、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在安徽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集聚,一粒粒创新“种子”正加速长成“参天大树”。
■ 本报记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