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航天征程,既充满孤独,也饱含勇气。这是一条属于梦想家们不断创造的道路,更是一场只有勇敢者才能参与的挑战游戏。
从世纪之交的神舟一号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到神舟三号和四号的模拟人飞船,再到最终腾空而起的神舟五号,中国终于迈出了载人航天的第一步。
每一步的背后都刻满了荣耀,这些步伐踏实而坚定,无数科研人员和航天员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为祖国构筑起通往太空的阶梯。
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是中国航天的开拓者,更成为了中国航天的象征。
每当国人提起他的名字,心中都会涌起深深的敬意。
然而,在漫长的太空探索路上,值得铭记的绝不仅是杨利伟一人。他的战友们,同样在数万米高空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不朽篇章。
实际上,完成过两次飞天任务,且两度进入太空的特级航天员费俊龙,其军龄甚至超过了杨利伟。每当航天员们见到他,都会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
费俊龙的姐姐费美琴如母亲般照顾他,她骄傲地说:“家里很穷,弟弟费俊龙十几岁时一边上学一边挣工分,背麦子、背稻穗,还去河里背泥土,一天下来才挣三分工分。他做事特别细心,哪怕做再重的活,也从没摔过跤,身上连一道伤疤都没有,所以才顺利通过了当年的招飞考试。”
费美琴永远记得1965年5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她在瓦房外听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
“我有弟弟啦!我有弟弟啦!”年仅九岁的费美琴兴奋地跳着跑去告诉爷爷这个好消息。
当时正在抽烟斗的爷爷听说有了孙子,喜悦地拍打着大腿,不停地说:“太好了!终于有后代了!”
原来,费家三代都是单传,从曾祖辈开始,家里就一直是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爷爷奶奶也是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而费俊龙的上面,正好有两个姐姐。
得到儿子的费长宝乐得眉开眼笑。
他没有急着抱起儿子,而是走到客厅取来砚台,滴了几滴清水,磨出浓墨,然后用手指轻轻蘸了点墨,细心地涂抹在儿子红润的小嘴唇上。
费美琴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给弟弟吃墨水?”
费长宝笑着解释:“这是我们的习俗,给孩子吃几滴墨水,寓意他将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能有大作为!”
美琴和妹妹美珍焦急地问:“那弟弟叫什么名字呢?”
费长宝看了看两个女儿,脱口而出:“小名就叫‘三囡囡’吧!”
女儿稚嫩地问:“那正式名字呢?”
“还没想好,得好好琢磨琢磨。”说完,费长宝走到门外的板凳上,点燃一支烟,认真思考给儿子起名字。
看着家门口正在开凿的水井,费长宝自言自语:“今年是蛇年,儿子就像一条吉祥的‘地龙’。今天正是生产队挖井的日子,井里流出的清泉惠及百姓,不如给儿子名字里带个‘井’字。没错,地龙潜于井中清泉,将来定能腾飞而起。再说,吴语中‘井’与‘俊’谐音,家里有龙字,‘俊’寓意杰出。太好了,儿子就叫‘俊龙’!”
费长宝怎能想到,儿子真的会像名字一样,未来乘风破浪,化身遨游太空的翔龙。
费俊龙无论学习还是运动,都表现出极高天赋,可以说是“运动神童,文化第一”。
而且他还是个好奇宝宝,每天追着爷爷和爸爸不停提问,父母不在时,就去找两位姐姐。
费美琴早已数不清被弟弟刁钻的问题难倒过多少次。
冬季小年夜刚过的二十四日,爷爷带着三个孙子去烧田火。
费俊龙从爷爷手中接过火把,远近的田火陆续点燃。
一时间,阳澄湖东岸被一片火光映红,伴随着人们欢呼与祈祷,火焰熊熊燃烧,袅袅炊烟缓缓升起,映红了夜空。
星星似乎黯然失色,整个田野被烟雾笼罩。
爷爷望着这热闹景象,感慨万千。
费俊龙稚嫩的声音问:“大人们平时总说小孩子不能玩火,怕会引发火灾烧毁庄稼和房屋,可这次怎么大家都在玩火呢?”
爷爷笑着解释:“烧田火是祖祖辈辈的习俗,种田的人用火苗迎接春天,也借此烧死害虫,好让庄稼生长得更好。”
费俊龙从小就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他担心大家踩踏嫩麦苗会损坏。
“你真懂事!”爷爷说,“不用怕,麦苗还没长高,这时候踩踏反而能把冻松的泥土踩实呢!”
费俊龙恍然大悟,又跑去田埂找大姐和二姐。
大姐正随大人们吟唱:“烧烧田角落,来年多收三石六。”
“姐姐,三石六是多少斤?”弟弟好奇地问。
大姐没念多少书,只能大致回答:“大概有几百斤吧。”
然后,她又跟着大家唱起歌:“烧了田角落,自己家稻垛高,别人家稻垛小;烧了田角落,自己家养大猪,别人家的猪却瘦。”
这场烧田火活动让人们兴奋不已,唯独费俊龙在回家的路上显得闷闷不乐。
大姐关切地问:“三囡囡,你怎么了?是不是因为没人陪你玩?”
费俊龙摇头:“我觉得刚才的民谣太自私了,大家希望自己家好没错,但不该希望别人家不好。”
爷爷安慰他说:“小小年纪就能有这种想法,将来一定了不得。看来你爹给你的墨水没白吃。以后要这样,敢说真话,敢说心里话。”
费俊龙的每句话、每个行动,都让家人坚信他未来必定有大作为。
1982年,长春飞行学院来昆山招生,正在读高三的费俊龙悄悄报名参加选拔,瞒着家人。
作为家中独子,他知道父母很看重自己,怕他们反对,所以没有提前告知。
他还想着,不一定能选上,等真通过考核再说。
初检时,做眼底检查,瞳孔被放大,不得不戴墨镜回家。
爷爷最先反对,父亲沉默,母亲虽然支持但仍担心他的安危。
一夜无眠,第二天饭桌上,费俊龙坦言:“爷爷、爸妈,周总理小时候也离家参加革命,我17岁了,能照顾自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父亲缓缓说道:“既然选择了飞天,就要努力飞好,不给家里和国家丢脸!”
经过重重考验,费俊龙顺利进入长春飞行学院,成为军人。
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武威,始终保持刻苦和谨慎。
某次飞行任务,因油料不足,飞机险些迫降。
飞机急速下降,费俊龙沉着调整呼吸,凭借精湛飞行技术冒险返航,飞机降落时油料已耗尽。
他凭借勇气、技术和冷静,在32岁时成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巧合的是,老搭档聂海胜也经历过类似险情。
1989年6月,聂海胜驾驶测试战机,发动机突然爆炸,飞机在4000米高空失去动力,摇摆下降。
他第一反应是尽力驾驶飞机返航,但多次尝试失败。
飞机距地仅500米时,他按下弹射钮,紧急跳伞。
飞机坠毁在不远处山坡,聂海胜安然无恙,只丢了一只鞋。
事后调查认定事故因机械故障,聂海胜获个人三等功荣誉。
1998年,怀揣太空梦想、经历相似的费俊龙与聂海胜从1.5万多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在那里,费俊龙不仅结识了战友聂海胜,还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搭档。
费俊龙1982年入伍,杨利伟1983年入伍,因此费俊龙兵龄更长。
他在航天员队伍中,被尊称为“老班长”。
在航天基地,费俊龙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专业技术等八大类数十个科目的训练,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综合考核,多次赴俄罗斯参加训练。
由于保密需要,费俊龙多年未回家,也未与父母通电话。
某次休假,他终于拨通家里电话,母亲好奇问:“你现在具体做什么工作?”
他笑答:“还是飞,只不过飞得比在空军时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费俊龙和聂海胜都是神舟五号的备选航天员,虽然未能第一批上天,但他们毫无怨言。
在他们心中,战友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你好,小费,我是王洁。祝你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顺利凯旋!”
神舟六号发射时,妻子王洁和儿子费迪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来了温馨问候。
费俊龙与王洁通过相亲认识。
王洁是地道北京姑娘,22岁那年随母亲回苏州姥姥家,因介绍认识了来省亲的费俊龙。
见面当天,费俊龙未曾打扮,只穿了白色体恤和洗得发白的短裤。
相亲地点在王洁外婆家,王洁作为东道主忙着给大家斟茶倒水。
她转身时忘了外婆双目失明,费俊龙细心地端起茶壶,倒水到外婆杯中,轻声提醒:“阿婆,喝水,小心烫!”
这一幕被王洁和家人看在眼里,两人从此开始书信往来,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谈婚论嫁。
费俊龙专门去见王洁,郑重问她:“做飞行员的妻子难得很,你准备好了吗?”
王洁俏皮而坚定答:“像你们军人一样,不打无准备之仗。”
“那你说得可真干脆?”费俊龙问。
“当然!我要问你,心胸有多宽?”
费俊龙毫不犹豫答:“天有多宽,我的心就有多宽!”
1990年5月,王洁去武威探望费俊龙。
出发前,她想:“都说张掖是金,武威是银,天水是金银不换,张掖肯定很美!”
然而到火车站,她困惑了。
那里连个正式站房都没有,一块水泥板写着“张掖”,简陋得让人意外。
她找不到费俊龙部队,辗转多时,终于在军代表帮助下拨通电话。
费俊龙当时在开会,以为是玩笑,没去接她。
王洁在火车站等了几个小时,才搭上班车。
驻地海拔高,不仅有高原反应,饭菜也难以做熟,王洁苦不堪言,忍不住哭了几天,几乎吃不下东西。
26日下了一场大雪,王洁渐渐爱上这片苦寒之地,下定决心要陪伴丈夫照顾他。
她回北京准备迁户口时,派出所民警不解问:“西北那么差劲,你真打算放弃首都户口?”
王洁坚定点头:“那里虽荒凉贫瘠,但有我丈夫,那才是我的家。”
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