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葛建纲
当历史街巷的砖石在推土机的轰鸣中震颤,当几千年文明的基因链在钢筋水泥间断裂,数字技术的圣火正穿透时空裂缝,在废墟与新生之间编织第三条道路。这不是冰冷的代码与古老砖木的简单媾和,而是文明基因的数字化涅槃,是数字原住民与历史守夜人在赛博空间的灵魂共振。我们正见证着,那些曾被视作文物保护禁区的0与1,如何化作解读文明密码的罗塞塔石碑。
很多人一听到“历史地段保护”,第一反应就是:封起来,别动。
但你有没有想过,封存不等于保护?
老建筑、老街区,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城市肌理。
如果只是“封存”,那它们迟早会变成“死掉的文物”。
真正有效的保护,是让它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那怎么做到?
靠的不是砖瓦水泥,而是数据、算法、AI、BIM、GIS、三维建模、数字孪生这些听起来很“高科技”的词。
举个例子:
北京的南锣鼓巷,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街区。
过去,要修缮一栋老房子,得靠工人师傅“凭经验”判断哪里该修、哪里该拆。
现在呢?
无人机一飞,三维扫描一扫,整个街区的建筑结构、材料老化情况、承重能力,全都被“数字化”了。
然后,AI算法一跑,就能精准判断哪一面墙是“关键结构”,哪一块瓦片是“可替换部件”。
这就是数字技术对历史地段保护的破圈。
它不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资料图
城市更新,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往往变成了一场“拆迁大战”。
很多城市更新项目,最后都变成了:
“拆掉老房子,盖上新楼盘,再搞点仿古风格的外立面,就成了‘文化街区’。”
这不是更新,这是破坏性重建。
真正有价值的城市更新,应该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
这就像给一个老人做体检、做康复,而不是直接给他换身体。
那怎么做到?
还是靠数字技术。
比如:
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整个城市的土地使用、交通流量、人口密度,找出哪些区域最需要更新,哪些区域应该保留。
BIM(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在施工前,模拟整个建筑的结构、能耗、通风、采光,确保更新后的建筑既现代又节能。
数字孪生:可以建立一个城市的“虚拟副本”,在上面做各种试验,比如:如果我在老城区加一条地铁线,会不会影响老建筑的结构?
这些技术,让城市更新从“拍脑袋”变成了“看数据”。
你不是在“乱改”,而是在精准改造。
资料图
更厉害的是,AI和大数据的结合,正在让城市“自己说话”。
什么意思?
过去,我们做城市规划,靠的是专家经验、政府审批、居民反馈。
现在呢?
AI可以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打车软件的热力图、外卖平台的订单分布,甚至摄像头里的行人流量,来判断一个区域的“活力指数”。
比如:
如果一个老街区的晚上人很少,说明它缺乏夜生活功能,可能需要引入餐饮、文创、夜市。
如果一个老小区的外卖订单多,但快递柜少,说明它的生活配套需要升级。
这些数据,不是靠“调研”得来的,而是实时、动态、自动地从城市中“采集”出来的。
这就是数字技术的“破圈”之处:
它不再是城市规划师的“工具”,而是变成了城市本身的“语言”。
四、数字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温度的助手”
很多人觉得,数字技术听起来很“高冷”,好像和人文、历史、文化没关系。
但其实,它恰恰是最懂“人”的技术。
因为它能捕捉到我们平时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的城市脉搏。
比如:
一个老建筑的墙面,肉眼看不出问题,但热成像扫描却发现它内部潮湿,有霉菌风险。
一条老街的路灯,看起来没问题,但光谱分析显示它对夜间生态有影响。
这些细节,人眼看不到,但数字技术可以“看见”。
它就像一个“城市医生”,用科技手段,给城市做“体检”、开“处方”。
资料图
你可能觉得这些技术离你很远。
但其实,它们已经悄悄改变了你生活的城市。
比如:
上海的外滩改造,用的是数字孪生技术,提前模拟了百年建筑的风化速度。
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用的是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游客可以“穿越”到5000年前。
成都的宽窄巷子,用的是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精准设置文创点位和餐饮服务。
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在破圈:
它不再是科技圈的“自嗨”,而是变成了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的破圈不是要给历史穿上紧身衣,而是为文明续写创造新的语法。当算法开始理解飞檐划破天空的弧度,当区块链学会封印市井叫卖的余温,我们终于领悟:真正的保护从不是将过去制成标本,而是让每个时代都能在数字介质中自由呼吸。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给予历史地段最温柔的承诺——不是对抗时光的利刃,而是成为文明传承的量子纠缠。
(本文作者:王国灿系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会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资深高级政策顾问;葛建纲系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理事长、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