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剧中,青楼的场景几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九成的剧集都有青楼,而青楼的核心人物则是那位名叫“老鸨”的老板娘。她常常是剧中风情万种、权力滔天的象征,而这也让观众们对青楼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青楼的老板娘,为什么会叫做“老鸨”呢?
事实上,妓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的妓院被称为“女闾”。据史料记载,齐国的国相管仲被认为是第一位开设妓院的人。管仲设立妓院的初衷是多方面的。首先,开设妓院能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国库,扩大军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打仗的筹备必然无从谈起;其次,作为男人消遣的地方,妓院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有钱贵族及普通百姓前来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这也是一个招募精英的地方——通过与各地人才的接触,管仲可以挑选有潜力的人才为齐国效力。此外,妓院还是一个社交场所,来往的顾客往往是一些有身份的官员与商贾,在那里谈天说地,甚至不小心透露一些重要的军事或政治信息,这对齐国的情报收集也大有裨益。可以说,妓院成为了管仲政绩的一部分,成效显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仲在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开设了多家妓院。每家妓院至少有一百名美丽的女子,整个齐国的妓院多达七百家。历史记载《东周策》提到:“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妓院的繁荣景象。由于妓院的吸引力极大,吸引了全国的商贾和士族,生意异常火爆,齐国的经济因此得到极大的促进。齐桓公通过这个项目赚得盆满钵满,进一步巩固了他的霸业。而这些妓院中,700名美丽的女子对齐国春秋霸业的成就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妓院的存在在当时是属于“国营”的性质,民间不能开设,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独特产业。随着齐国的衰落,战乱不断,这种行业并未得到持续发展。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的需求,妓院的经营并未彻底消失。随着历史的推移,妓院渐渐变得更加隐秘,并逐渐形成了青楼的概念。
那么,“青楼”这一名字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最初,“青楼”指的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或者大家闺秀的闺房。直到南梁时期,一位叫刘邈的诗人写了《万山见采桑人》一诗,其中有一句“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这句话的出现,引发了文人们对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通过他们的传播,逐渐将“青楼”这一词转化为指代妓院的代名词。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广泛流传的词汇,就如同现代我们说“小姐”一样,被演绎成了妓院的象征。
到了唐朝,随着民风的开放,国家经济的繁荣,妓院逐渐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唐代的妓院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但“老鸨”这一称呼直到明朝才开始流行起来。为什么会是“老鸨”呢?这与“鸨”这种鸟有关。明朝的朱权曾在《丹丘先生论曲》一书中提到:“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他将鸨鸟与妓女的行为做了比拟,认为鸨鸟是极为淫荡且无节制的,而这些特征恰恰与妓女的形象相符,因此将妓院的老板娘称为“老鸨”。
鸨鸟的行为特征让古人误解,鸨鸟的雌雄体型差异非常大,雄鸟的体型通常比雌鸟大得多,而雌鸟则没有明显的雄性特征,这种外形的差异引发了古人对鸨鸟的不解和误会。雄鸨鸟的“渣男”行为,播下种后便不管不顾,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也让古人将其与妓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古人眼里,鸨鸟的生活方式和妓女的工作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
事实上,鸨鸟本身并没有那么不堪,它们只是由于其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与其他鸟类不同而遭到误解。它们的雄性体型较大,羽毛鲜艳,但这些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性格或行为上有多么不堪。古人将这种鸟与妓女相提并论,无非是基于对其生活习性的误读。
如今,我们知道,鸨鸟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仅存的数量已经少得可怜,比熊猫还要稀少。对于这一种鸟的冤屈,历史也许永远无法为它洗清。但至少在今天,我们已能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而不再将它与负面的社会现象相联系。
因此,青楼中的“老鸨”这一名称,实际上源自一段误解的历史,尽管它已成为流传千年的名词,但背后却隐藏着一只可怜的鸟的冤屈。而这段历史,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