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重磅消息在国际时政领域掀起波澜:英法两国突然宣布签署了一份 “技术协约”。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因为这份“协约”里,英法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美国在西方应用、乃至在全球应用最广的GPS,野心是真的很大。
从外媒的消息来看,这份备受瞩目的 “技术协约” ,聚焦于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旨在促进英法两国在科研、创新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双方计划加强科研人员与企业间的交流协作,共同出资设立研究基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安全、负责任地发展;在太空领域,意图整合资源,提升太空探索与开发能力;在氢能方面,携手开展技术攻关,力求在清洁能源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此外,协约还涉及科研安全等重要议题,为两国技术合作筑牢安全屏障。而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我们刚提到的,确保卫星导航系统的安全性。
表面上看,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的电子战,是英法朝着这方面考虑的重要导火索。在俄乌冲突期间,战场上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技术依赖带来的潜在风险,让英法两国深感忧虑。以卫星导航系统为例,欧洲军队对美国 GPS 的高度依赖,使得在冲突局势下,一旦 GPS 信号受到干扰或被切断,军事行动将陷入极大困境。这种切肤之痛,促使英法两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但往深层次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美国在全球影响力的系统性衰落,在军工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军事霸权,在全球军工技术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众多西方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对美国形成依赖。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美国自身一系列内外问题的凸显,美国的优势地位逐渐受到冲击。军工技术领域也不例外,曾经领先的技术逐渐被追赶,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放缓,其军工技术体系的弊端开始暴露。
而美国的GPS系统,在西方世界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军事方面,从精确制导武器的导航,到部队的作战行动部署,军事动向侦察等等,GPS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民用领域,航空、航海、物流等行业同样高度依赖 GPS 定位服务。一旦英法在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可靠替代系统,基于对技术自主性和安全性的考量,英法必然会在国内及欧洲范围内大力推广。
届时,美国的 GPS 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英法乃至欧洲市场。这绝非危言耸听,市场份额的丧失只是表象,其背后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军工企业在武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若采用英法的新导航系统,那么与之相关的整个产业链,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系统集成商,都将随之调整。这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全球军工技术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从这个角度来看,英法签署 “技术协约”,迈出谋求技术 “去美国化” 的关键一步,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尽管英法野心勃勃,试图借助这份协议在技术领域实现 “去美国化”,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从经济层面来看,英法两国如今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英国在脱欧之后,经济发展遭遇诸多波折。贸易壁垒的增加,使得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国内投资信心受挫,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公共债务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法国同样深陷经济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无疑是对两国财政的巨大考验。毕竟,技术研发是一个长期且高投入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而英法当前的经济状况,能否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技术研发投入,实在令人存疑。
在全球高精尖科技赛道上,英法虽有技术底蕴,但已难敌中美优势。芯片制造领域,美国借英伟达等巨头掌控高端研发生产,中国凭借持续投入实现产业突围,英法无论创新能力还是产业规模均处下风。
人工智能竞争中,英法战略布局难掩实力差距。美国以顶尖科研体系、优渥学术环境和人才政策广纳全球精英,而英法在高端人才引进与资源投入不足,难以形成人才虹吸效应,核心技术、人才储备与应用开发全面落后。
综上所述,英法两国签署的 “技术协约” 所展现出的技术自主性战略意图,折射出其在全球科技治理格局中重塑话语权的深远谋划。然而,鉴于当前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困境,以及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面临的技术壁垒与产业生态制约,该战略目标的推进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未来,英法能否通过协同创新机制突破技术依赖困境,构建独立于美国技术体系的新型科技合作范式,仍有待国际科技竞争格局演变的持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