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化州市橘狮园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年轻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老人们摇着蒲扇话家常。当夜幕降临,一块白色幕布亮起,上千名观众的目光都被吸引到正在放映的电影上。
这幕露天电影盛况,并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怀旧画面,而是当下化州乡村、社区公益露天电影放映的日常场景。
年均放映4008场,观影群众逾14万人次,青少年观众占比32%,中老年观众占比41%,实现全年龄段覆盖——一组数据生动展现了化州市近年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在数字媒体普及的今天,露天电影这项“老传统”如何在新时代持续赢得群众喜爱?记者日前走进化州,探寻露天电影历久弥新的奥秘。
科技赋能
老传统有了新玩法
夏夜的橘狮园广场凉风习习,街坊四邻早早守候于此,目光聚焦在露天银幕上。随着电影情节推进,欢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6月28日晚,化州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走进该社区广场,引来影迷逾千人。光影交错中,映照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公益电影露天放映特别有意义,孩子开心、家长省心!建议每周都放,多放新片!”一位带着孩子观影的市民赞叹道。
露天电影,本该属于上世纪风靡乡村的文化记忆,缘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专业化队伍建设和智慧化硬件支撑必不可少。
记者了解到,化州市委宣传部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化州市绿景影业有限公司作为放映主体,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放映员的收入直接与放映场次、群众满意度挂钩,充分调动了放映队伍的积极性。
技术迭代则解决了传统露天电影画质粗糙的痛点。当地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了27套数字放映设备,其中包括10套先进的激光放映机,另配备3台流动放映车,这些设备全部接入中央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平台,可以随时下载最新的影片资源。同时,每台设备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广东省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监管平台”实现全程监管。
“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放映质量,也确保了放映工作的规范开展。”化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与电影文艺股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可以精准掌握每场放映的具体情况,确保公益电影真正惠及群众。
场景拓展
跟着电影赶大集
在橘狮园放映点,记者看到了别具一格的场景:电影放映前,周边的夜市摊位已经热闹起来,群众一边品尝小吃,一边等待电影开场。
“睇电影赶大集”,如今已是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据介绍,2024年当地在橘狮园等广场同步开设夜市摊位试点,实现了“光影聚人气、夜市添活力”的良性循环。
为打造惠民放映“立体网”,化州着力实现“点线面”三级阵地全覆盖,建成合江、林尘、良光3个乡镇固定放映点,辐射50余条村庄,此外放映活动串联17镇和6街道,334个行政村,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电影+”服务模式:
——“电影+夜市”,在橘狮园等放映点同步开设特色夜市,场均带动消费超万元。
——“电影+政策”,在正片前加播15分钟政策微视频,2024年开展主题放映1200余场,群众政策知晓率提升35%。
——“电影+议事+阅读”,依托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打造多功能文化综合体,年均开展活动4000余场,月均观影11600人次。
……
“现在放电影像办嘉年华。”电影放映公司现场负责人朱华亮说,通过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有力激活了乡村夜经济,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当下,化州露天电影放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不断提升。当地实施错峰放映,推出农忙“傍晚场”、寒暑假“儿童专场”等特色放映,结合村民作息精准排片,观影人数同比提升40%。
文化浸润
光影照亮乡村振兴路
一个个寻常的露天电影之夜,折射出当地乡村振兴的不寻常图景。
借助露天电影放映,化州市通过“双轨制”片库,一方面播放主旋律大片,另一方面聚焦农业生产、健康生活等实用主题播放科教片,《水稻病虫害防治》《反诈骗指南》等影片广受好评,成为群众“田间课堂”。
更多社会效益正在持续释放。在杨梅镇,通过持续放映家风主题影片,推动村民自发修订村规民约,该镇2024年获评“广东省文明村镇”。革命老区笪桥镇柑村创新“电影+培训”模式,在放映前开展种养培训活动,带动全村农户掌握果蔬种植新技术,为农民群众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已经成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化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服务,计划新增5个4K激光放映点,开发“化州影约”小程序,打造“橘州光影会”文化品牌,深化“观影+非遗体验”“观影+红色研学”等特色活动,让这项惠民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夜幕下,露天电影的欢声笑语还在继续。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化州探索出一条“老传统”与“新技术”相融合、“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小屏幕”与“大民生”相呼应的文化惠民新路径。这项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惠民工程,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南方+记者 杨建雄
【作者】 杨建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