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名13岁的小男孩孔忠良放学时走过一条宁静的小河,偶然发现河中有一块光洁如玉的石头。怀着好奇,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块石头挖了出来,带回了家。随后,他和父亲一同来到了陕西博物馆,希望能让专业的文物专家对这块石头进行鉴定。专家见到这块石头后,眼睛一亮,明显震惊于它的非凡气质。这并非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
究竟这块石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孔忠良又将如何处理这件意外之物呢?
2012年,陕西省汉文化保护基金会应运而生,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借助文物捐赠促进文化复兴,并向曾捐赠文物的老百姓表达敬意。基金会计划通过表彰文物捐赠者,树立社会榜样,鼓励人们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陕西省的博物馆里,有一块精美的玉玺,传说这块玉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一位村民无偿捐赠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捐赠者的身影逐渐模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难找到当年的捐献者。
不过,基金会负责人却提出:“这块玉玺代表了汉文化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够找到捐献者并为他颁发荣誉,这不仅能彰显我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也能激励更多人参与文物捐赠。”这一观点让工作人员深感认同。毕竟,这块玉玺一直吸引着游客们的注意,成为博物馆里的瑰宝,深深植入了人们心中。
然而,由于上世纪60年代的档案资料并不完善,捐赠者的详细信息没有留下。且当年参与捐赠的工作人员也大多已退休或离开了陕西。尽管如此,大家相信,既然心怀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办法。
他们首先找到了曾任陕西博物馆馆长的老同志,希望他能提供一些线索。老馆长回忆道:“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对父子。他们在专家确认文物价值之后,决定捐献给国家。但可惜的是,他们当时急匆匆地离开,我只知道他们是咸阳人,具体住址我没记清。”
尽管老馆长无法提供精确住址,但他记得父子姓孔,儿子叫孔忠良。这个线索让工作人员兴奋不已,他们立即开始沿着这一方向展开调查。几番周折后,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孔忠良的住址,位于陕西咸阳韩家湾的狼家沟村。
前往村子的途中,工作人员一边走一边祈祷:“希望孔家没搬家,希望我们能找到孔忠良。”若他们早已搬迁,那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到达村子后,他们首先找到了村长。
“您好,孔忠良现在还住在这里吗?如果他还在,能否带我们去找他家?”工作人员问道。村长警觉地抬头,看着这群陌生人,他的脸上显现出一丝疑虑。为了打消他的顾虑,负责人立刻展示了证件,解释道:“我们是汉文化保护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这里是为了寻找孔忠良。”看到证件后,村长的紧张情绪稍微缓解,随后,他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了孔忠良的家。
当门铃响起,房主缓缓走出,开门一看,竟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孔忠良。四十多年过去,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少年。现在的他已经年过花甲,没想到自己会再次与这段往事相遇。
工作人员激动地问:“四十多年前,您是不是和父亲一起捐赠过文物?”孔忠良有些迷惑,但还是开始回忆。他郑重地回答:“没错,当时我和父亲一起去了博物馆,捐了一块我在河里捡到的石头。专家说那应该是一枚玉玺。”工作人员听后兴奋地确认:“对了,就是您,我们终于找到了您!我们是汉文化保护基金会的,想为您颁发荣誉。”
孔忠良虽然有些不解,但他坚持认为捐赠文物只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并且无须特别的奖励或表彰。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不仅是对他的表彰,更是为了激励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文物保护。经过再三劝说,孔忠良最终同意出席表彰大会。
44年前的那段记忆仍然清晰地印在孔忠良的脑海中。1968年,那时他13岁,放学回家时走过小河,偶然发现河底有闪光的东西。好奇心驱使着他捡起了这块石头,尽管当时还不能确定它的真正价值,但他早已察觉到这块石头的非凡。他将石头洗净,放在阳光下,发现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像极了一块珍贵的玉石。
回到家中,他将这块石头递给父亲看。父亲见过世面,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立刻判断这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玉石,而且底部刻有某种文字。通过墨水刻印,他发现这些符号可能是古汉字。父亲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枚印章。于是,父子决定带着石头前往陕西博物馆寻求专家的帮助。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到这块石头时,立刻意识到它的非凡价值。馆长和专家们经过鉴定后,确认这块石头确实是一枚古代印章,且材质为新疆的和田玉,极为珍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枚印章很可能属于汉代的皇后吕雉。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的皇后,其印章承载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馆长和专家们都感到庆幸,这件文物没有落入不法分子手中,而是由一对父子无私捐赠给了国家。
最终,这枚吕后印章被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并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至今,孔忠良和父亲的捐赠依然被人们铭记。在表彰大会上,孔忠良再次重申:“文物是国家的宝藏,我们有责任上交。”他的无私行为不仅感动了现场的人们,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