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三江平原腹地,建三江分公司正上演着一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生态攻坚战。近年来,这里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战略,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不仅守住了黑土地的“生命线”,更蹚出一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智“卫”黑土
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田间智能设备
“以前夏管全靠经验,现在有了智能设备,管理更科学了。”农场技术员高长松深有感触。通过农业传感器网络,分公司实现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灌溉水位精准调控等智能化管理。过去靠人工巡田,效率低还容易出错,现在用手机就能掌握万亩良田的实时动态。
在田间管理上,“池埂五边修型法” 的推广成效显著。这一方法不仅规范了池埂的形状,还结合环境整治行动,清理了田间杂草、垃圾,既改善了农田环境,又减少了病虫害滋生。科技与实践的结合,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分公司创新推出“三江模式”,以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秸秆还田为三大核心举措,推动土壤质量持续改善。种植户张大龙介绍:“以前种完地就把秸秆烧掉了,现在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变得更松软,产量也提高了。”截至目前,分公司黑土耕地有机质含量已达3.86%,较治理前有了显著提升。
数智革新
构建现代农业“生态矩阵”
在数字化浪潮影响下,建三江分公司积极应用新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重构黑土地保护体系,通过构建土壤墒情、肥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了科学施肥与精准灌溉的数字化决策。为应对资源约束与生态压力,分公司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
查看田间设备运行情况
在绿色农业方面,全面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机肥施用比例大幅提升。同时,广泛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在稻田里养鸭、养蟹,以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秸秆全量循环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在科技农业领域,分公司抢抓“农高区”建设机遇,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农机装备体系和数字管控平台。无人驾驶农机在田间穿梭,精准播种、施肥;生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培育出多个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同时,质量农业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从种子选购、田间管理到产品加工、销售,分公司构建起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了解农产品的“前世今生”。
在品牌农业方面,分公司成功举办粳稻产业发展大会暨优质粳糯稻产品交易会,达成签约项目33个,签约总金额34亿元。大力发展定制农业,“我在三江有亩田”项目认养稻田11359亩,客户遍及全国1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依托“黑土优品”背书,在“建三江”区域主品牌下,打造“三江糯”“糯小侠”“乌苏里江”等母子品牌矩阵,“建三江”品牌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08名,品牌价值达174.95亿元。
绿耕长行
踏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建三江分公司始终将节能环保放在首位,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模式,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过去大水漫灌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亩均节水30%以上。
格田改造保护黑土地
目前,分公司大力推广水稻“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技术。据统计,该技术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全生育期平均节水达36%,亩节水超过50立方米,同时水稻产量也稳步提升,实现了节水与增产双赢。
除了技术创新,分公司还在水资源调度上下了大功夫,创新性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三水联调的灌溉策略,充分利用过境水资源,通过科学调度,实现了灌溉水的精准利用。
青龙山灌区作为这一策略的典范,年置换地下水9.4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同时,通过拦蓄利用地表径流和雨洪水,分公司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守护碧水蓝天净土,分公司还积极与属地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站等手段,实现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与快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