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观察者网首届国际夏令营在上海正式开营。
17名夏令营学员来自五大洲的12个国家,分别在10所大学学习,覆盖8个专业。他们将在八周的沉浸式文化交流中,围绕媒体传播、人工智能、短视频创作、城市观察、美食文化、婚恋观念等主题,共同体验真实的中国,促进跨文化交流。本届夏令营也是观察者网“国际Z世代青年友好使者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
在开营仪式上,学员们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兴趣特长。
来自泰国曼谷的张颖秋,不仅中文流利,由于父亲是上海人,还能熟练使用上海话。在小语种翻译领域的实践经历,促使她渴望拓展新的方向、掌握新技能,向兼具专业深度与广度的“T型人才”发展,实现“1+1>2”的复合效应。
“国际新闻正是我的理想选择——它完美契合我所擅长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加之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在泰、中两国长期生活的独特背景,我对两国社会民意、时政变革及政策带来的经济影响,有着较为深入的观察与见解,期待能与大家交流分享。”在介绍的最后,她还风趣地说:“我还有个小特长:即使内心非常紧张,也能表现得从容不迫,让人看不出来,就比如现在!”
英国曼彻斯特的摩根同样幽默,在上海交大学法律的他提出了一条“理论”:英国人学外语是最难的,因为不管他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和他说英语。(当然,这是个笑话。)这位曼联球迷还喜欢社交、美食,包括美(啤)酒。他说自己喜欢狗,不喜欢猫……不过,当我们撰写这篇新闻稿时,想要广交朋友的他特地更正:“猫也ok,但狗更好”。
许立维(Clive)的家乡是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他早在2016年就首次来到中国,学习了一年的汉语后,继续攻读国际政治学本科学位,现在是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政治和法治的二年级硕士生。“作为一个学习政治的学生,我感觉观察者网的这个实习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因为媒体在政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次实习,能更多地了解媒体。我也希望学习新技能,获得更多知识和交新朋友。”喜欢旅行和足球、篮球、游泳、看网球的他,发出了邀请:“想去看申花队的朋友们可以喊我!”看来,他已经非常融入上海这座城市了。
纪恒是四位中国团员之一。他在本科阶段,亲身体会过种地养殖,经历过有关基层农村农民的社会调研,“所以我的人生前二十年,与土地和三农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家可以叫我‘种地的’”。但他也是一个“因特奈申闹”(International)的“种地的”,持续关注着世界发展的前沿,关注着国内国际时事热点,关注着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AI科技,还开启了自己的自媒体事业。
俄罗斯团员凯瑟琳因为日程关系,在线上作自我介绍。她从国际经济贸易“华丽转身”到服装设计专业,想把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是专业“玩抽象”的。课余时间她沉迷于经典文学和独立动画,这些灵感常渗透在她的作品中。多才多艺的她有十年钢琴与合唱团经验,曾在欧洲巡演,还接受过职业马术训练,她相信自己的艺术敏感度以及对跨界融合的热情,可以带来新鲜视角。
曾在软硬件、行研历练过的林兰,希望在观察者网体验更多不同社会层面,为当下年轻人找到一条能够继续保持真挚和热情的道路。
伍丝虹,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现在上海交大攻读传媒专业。她自谦,“打杂填坑”是她的最佳工作优点,抱着“积极尝试一切”的态度和观察者网共度美好时光。
爱看电影、爱吃美食的叶陈梦苗,是来自西班牙的华裔,非常喜欢中国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期待,在观察者网学习中国媒体如何运作。
今年24岁的阮明玉,曾在越南河内大学主修中文,为了进一步深造,来到上海开拓视野。她喜欢《三体》,相信一定在观察者网找到共鸣。
刚刚结束朱家角镇乡村调研的竺鼎天,目前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他有个小目标,在夏令营中能跟全球同龄人探讨国际议题。
柯铭秀给大家发来一段用AI制作的视频,多角度展示了在中国的印尼大学生渴望更多有关全球化、数字转型和创新的讨论。
巴基斯坦女孩宁雪,在中国东北长大,眼下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国政。今年3月,她与观察者网的缘分就种下,有过两次高效合作,于是就期待加入这个大家庭。对她来说,沈逸老师也是巨大吸引力,非常渴望探索观察者网“独家魅力”,也希望将她探索世界的视角和能量传递给大家。
同样来自越南的潘南郊,有过在当地新闻媒体实习的经历,如今来到观察者网,是因为对中国新媒体发展以及互联网生态充满兴趣,想积累更多经验。
对国际事务兴趣浓厚的郑晓知,来自泰国,曾在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等多地生活过。来中国留学前,她通过视频了解中国。她希望能通过夏令营帮助更多人,就像她曾从他人经验中受益一样。
来自韩国的郑殷,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希望通过夏令营深入了解媒体,探索更大更有趣的世界。
无论是家乡马来西亚娘惹菜、槟城炒粿条,还是中国麻辣火锅、本帮菜,朱建禹都乐于探索和品尝。他认为,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希望贡献自己作为东南亚学生的独特视角,与大家共同探讨全球议题。
在杉达学院攻读日语专业的许自强,谈起名字来源——出生时医院墙上的标语“自强不息”。他始终相信,唯有不断自强进取,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希望能在与大家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讨更多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这些国际青年才俊,观察者网编辑部精心安排的五位导师“求贤若渴”,热情地现场拉票,列举各自的优势。之后,17位学员将分成5个小组,导师们会在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提供全程指导与支持。
在7月7日到8月29日的八周里,观察者网为学员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涵盖上海城市探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实地体验、短视频创作、美食文化交流、街头对话等多维度模块,促进Z世代的交流。学员们将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作品,优秀作品将通过观察者网及其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对外展示,面向全球青年受众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
在开营仪式上,观察者网总编辑何申权鼓励团员们度过有意思、有意义的两个月,多做有活力的、“酷”的事,开心又充实地发挥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近年来,观察者网持续推进“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国际传播模式,已成功组织青年编辑参加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迪拜健身挑战赛、古巴旅游节等,目前正在巴西与当地媒体联合举办金砖国家可持续性与能源转型峰会。首届国际夏令营则是青年交流方面的最新尝试,致力于搭建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平台,散播友谊、和平、善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