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通知》还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受此消息利好,充电桩概念股密集大涨,部分涨停。《通知》的发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标志着超充时代迈向加速落地新阶段,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与热议。那么,《通知》的核心要点有哪些?
率先改造高速公路场景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通知》要求促进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
这一要求背后,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40万台,但主要是低功率慢充,快充渗透不足,而超快充刚刚萌芽。
鉴于传统充电设施在效率、覆盖范围等方面渐显不足,大功率充电设施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抓手。《通知》要求,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
在实施路径上,《通知》突出“精准”二字。优先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下的建设计划,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
毕竟,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出行需求激增,高速公路、热门景区周边充电设施常现“一桩难求”,通过改造提升这些高需求场景的充电效率,能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提升出行体验。
车企无差别开放充电网络
推进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背后,也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密切相关。
一方面,近年来,多家乘用车主流厂商争相推出800V高压平台车型,且自建充电网络。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广汽埃安、特斯拉、蔚来、大众开迈斯等企业部署的快充桩均超过一万台。理想汽车近日宣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突破15000台,站内均为250千瓦及以上的高功率超充桩。
这种各自为战的模式催生出明显的重复建设问题。虽然近年来部分车企同意对外开放充电网络,但这种开放往往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对此,《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另一方面,电动重卡等车型对大功率充电设施有着近乎刚性的依赖。《通知》要求,积极布局公交、物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大功率充电设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厂商推出了专门针对重卡的快充及超充桩。例如,今年4月中旬,华为发布了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仅15分就能让300度的电池包完成满电循环,面向的正是重卡领域。
鼓励给予充电场站
10年以上租赁期限
安全及运营方面,《通知》要求,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大功率充电设施应全量接入政府监测服务平台。
《通知》还要求,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强设备采购管理,核验充电桩及配套设备产品合格证明、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等信息,确保符合质量规定。
另外,政策支持方面,《通知》提出,加大用地、供电、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供给。鼓励给予充电场站10年以上租赁期限,引导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电网企业应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用电保障,重点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用电容量,降低电力引入成本,缩短电力扩容周期。鼓励研究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激励机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功率充电设施项目建设。
推动桩网融合
对于大功率充电设施,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其对电网的冲击。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余卓平指出,超快充技术若大规模推广,可能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比较大的冲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也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大规模无序充电可能对电网安全的稳定运行带来冲击,推动充电设施的智能化、有序化,实现与电网的良性互动,甚至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通知》要求,电网企业分层分级评估电网对大功率充电设施接入能力。建立大功率充电场站与配电网高效互动机制,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支持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需求响应,通过价格信号促进电动汽车高水平消纳清洁能源。
基于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光储充一体化、车网互动等将成为重要趋势。
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研究与试点
完善标准及技术创新方面,《通知》提出,持续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备型式、计量检测、通讯协议、场站建设、运营管理、安全防护及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分类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在高压平台乘用车型和重卡等商用车型上装车应用。
《通知》还要求,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推动涵盖零部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充电产业链整体升级。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事实上,就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华为、极氪、宁德时代等纷纷亮剑,加入到兆瓦级超充的军备竞赛中,涵盖乘用车及商用车。其中,比亚迪推出“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华为正在与东风、北奔等车企合作,开发多款超充重卡。极氪首个V4极充兆瓦站已落地杭州。宁德时代则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与此同时,广州、海南、深圳、重庆、福州、北京、上海等省市也在加速推进超充之城建设。
随着政策落地、产业协同推进,大功率充电设施将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场景,一场重塑产业生态的变革正加速到来。
来源: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