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灭亡后还有西辽,北宋灭亡有南宋,元朝灭亡还有北元,明朝灭亡还有南明,清朝灭亡后,也差点有一个“西清”。
【西辽】
1124年(金太宗天会二年、辽天祚帝保大四年、西辽德宗延庆元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辽朝灭亡前一年,耶律大石率二百骑遁走,得精兵万余人,在辽朝西北边陲镇州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召集18部,有战马万匹,遂称王,拥兵自保。
1125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天祚帝保大五年),辽朝天祚帝被俘,辽朝亡。
1130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辽延庆七年),高昌回鹘首领毕勒哥赠送耶律大石马匹六百、骆驼数百、羊三千只作为礼物,并约定交出人质,成为西辽的附庸国。
1132年(金太宗天会十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年、西辽延庆九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塔城额敏县)称“菊儿汗”,汉号为“天佑皇帝”,建立“西辽”。
1141年(金熙宗皇统元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西辽德宗康国八年),西辽在卡特万之战中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征服河中地区和花剌子模,从此成为中亚霸主。疆域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
【北元】
1368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妥懽贴睦尔退守上都,元朝灭亡。
元顺帝的国号仍称“大元”,因地处塞北,故称为“北元”。
北元初期,仍控制中书省的西部地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以及云南行省等,地方数千里,引弓之士,不下百万。齐王王保保 (扩廓帖木儿)在陕甘一带,屯兵10万;太尉纳哈出雄踞辽东,拥兵20余万,与高丽关系密切;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占据云南。
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北元顺帝至正二十九年),常遇春攻克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顺帝北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附近)。
随后十几年,明朝相继平定四川盆地的大夏国、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初定。
1388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北元益王天元十年),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北元第三代的末帝脱古思帖木儿,废国号“大元”,复称“蒙古”,明朝称之为“鞑靼”),北元灭亡。
【南宋】
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太宗天会四年),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会五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太子赵谌、宗室、皇后、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
1127年(金太宗天会五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图-南宋金西夏核心区
1234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太宗六年),金哀宗自缢,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
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少帝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崖门)海边大雾缭绕,元将张弘范兵分四路攻击宋军。陆秀夫整理好自己的朝冠,向皇帝三拜九叩之后,背着7岁的赵昺投海殉国。张世杰毅然跳入滚滚波涛,杨太后决然飞身落水。南宋军民见皇帝、太后、宰相、大将跳海,也不愿苟活在世上,更不愿遭受异族的羞辱,纷纷蹈海自尽。崖山(崖门)海战,十余万人浮尸在海上,南宋亡。
篇幅原因,南明我们就一笔带过吧,直接看西清。
【西清】
1912年,清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大清寿终正寝,国祚268年(1644年-1912年)。
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从法理上结束了清朝的存在,但许多满洲贵族不愿接受事实,在他们眼中,祖宗江山之所以“沦丧”,主因是逆臣袁世凯对南方的绥靖。参考北宋之后的南宋,元朝之后的北元,明朝之后的南明,清朝的守旧势力,开始谋求在西北一隅苟延残喘,亦即西清。
图-多罗特·升允和俄国使馆人员
当时的陕西巡抚多罗特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试图迎请隆裕太后和溥仪,并在西北一带建立起类似西辽的续命政权西清。
早前多罗特升允曾任更高半级的陕甘总督,管辖范围包括今甘肃陕西宁夏大部分地方,以及今青海部分地方,而且阻断了中原军阀同新疆的联络。只是后来妨碍新政被革职,再次出山是低半级的陕西巡抚。
此时清帝虽已退位,但中原军阀混战,列强虎视眈眈。
图-右边的是溥仪小时候
多罗特升允对陕甘一带非常了解,且手上有兵权,一心要做清朝的“耶律大石”。他的如意算盘,最起码是割据陕甘总督所辖范围,然后进一步控制新疆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土地,如此势力范围可真不小,足可与中原的军阀分庭抗礼。不过女真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如果没有其他游牧民族当打手,很难要控制“西辽”那样的广大草原。
如果中原陷入混战,多罗特升允还可以东进,一步步蚕食中原,最终打回京师,复辟大清。
退一步讲,即使多罗特升允什么也不做,也能盘踞西北,建立割据的“西清”。
以当时的内外环境来看,建立“西清”,有一定可行性。何况新疆以西是广袤的中亚,如果继续西征,“西清”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地跨中亚的政权,成为另一个“西辽”。
图-溥仪与其弟妹
溥仪退位前,升允率领四千人的八旗部队在西北地区攻城拔地,大有扭转乾坤之势,而对手则因为准备不足而节节溃败。
溥仪退位后,八旗军立刻斗志全无,“西清”这种与时代背离的理念,在历史大势面前终究是螳臂挡车。北洋军开始反攻,多罗特升允就此败灭,“西清”政权无果而终。
图-1917年,溥仪坐在乾清宫宝座上
1917年,溥仪在北洋将领张勋等人支持下,在北京短暂复辟,授多罗特升允为大学士,不过仅12天后溥仪便被迫退位。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伪满洲国,溥仪出任执政,年号“大同”,两年后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而多罗特升允在1931年去世,不过即使他在世,未必肯去东北做傀儡,他的根基在西北。
有人说“伪满洲国”相当于“北清”,将其比作西辽、南宋、北元、南明,这是绝对不合适的。
图-1940年溥仪与昭和天皇
首先《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明确,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终结。法理上不存在清朝了,后续再以清朝的名义建立任何政权,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西辽、南宋、北元、南明,在其统治区内,百姓大体上是拥护的,而“伪满洲国”即使在东北,也是臭名昭著。
南宋、南明手握数十万大军,元朝和清朝付出了不少代价才取而代之;西辽、北元虽然不在中原,但控弦十万骑,仍是地方霸主,尤其是北元对明朝的威胁巨大。而“伪满洲国”并没有实权,更别说调兵遣将了,本质是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在殖民地上的建立的傀儡机构,连政权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