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整理着征稿活动的收藏夹,寻思找些活动选题练手。点进其中一个没啥名气的杂志公众号,发现“精选”栏有篇推文,是痛批他们邮箱收到的AI生成作品,而且把疑似AI的文章挂了出来,但没有挂发送人名字。
除了文学类编辑,我有一些不同行业的,爱好写写画画的网友也激烈地反对“AI创作”。我本人会写点乱七八糟的文章,但目前还未用过AI工具;这并不是因为我不会用,我们公司由于和计算机技术搭边,领导同事老早就闻到这阵风了。于是乎我上班默认生成式AI是帮大忙的东西,回家上网又好像在附和AI创作不但侵权而且没有审美,这状态大概一年多了,竟也没觉得不正常。
我觉得,这不是单纯的“支持”“反对”问题吧。生成式AI应用的环境那么多,只一种表态哪里够用呢?
一些主打新闻推送的官方媒体,在科普文章中加入AI生成的空调、餐桌图片,这些图片只起到丰富页面的作用,并不是文章的“主角”,使用这些图片不影响人们对文章真实性的态度,而且官媒都有专业人士审核,并不会出现偏离生活实际的怪图。生图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免去拍摄素材耗费的时间(不过我还是喜欢摄影图片),以及生成图片不涉及任何实物品牌,避开了打广告的嫌疑。
本图片由AI生成
除了权威媒体,我周围同事也用AI写了年终总结,写了会议纪要;而我自己在某次制作内部使用的宣传图时,加入了AI生成的卡通图作为装饰。AI对我们这些不能“笔走龙蛇”的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可用的工具。
但这种工具也是“双刃剑”,我在看到文学编辑痛批AI投稿时,十分理解编辑的崩溃之处。我认同编辑的批评,即便下面有些评论在说“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你不接受就等于倒退”。辞藻堆砌、意义不清这些问题就不说了,也许还真有人能品味出这些诗文呢。AI作文、AI征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失公平。试想,在无AI的年代里有个人找别人代写文章,然后说是自己写的,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很缺德?那为什么把代写者换成了机器人,就成了“支持科技进步的好事”了呢?
每当察觉到批评质疑的时候,就有人在底下刷“大势所趋”“国家鼓励”“你凭什么倒行逆施”……可是代写就是代写,代画就是代画,为什么要一味用科技来搪塞,而对自己实际的做法(是请求AI生成而不是自己写画)避而不谈呢?我当然知道,每生成一个作品都要用户动动脑子发出指令,这算是凝结了劳动,但如果因此把这叫“原创”,是不是有些过分概括了?(找人代写不也一样要提出要求吗……)
总结一下,就是总有人不想承认自己违反了征稿活动规则(要求原创)和擦到了著作权红线,于是把话题转换成科技与人力的对立。这样说不过分吧?
从没有人说,人必须要能写诗才是完整的人;也没有哪个学校规定,不会画画就不给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证。从不记录生活但生活幸福的大有人在,假如“是否创作”会被栓进人类的鄙视链,那也只会是排在财富、相貌、职位、家庭、考试成绩、穿衣打扮、收藏习惯、日常爱好、住房地址、出门坐公交还是开车,打车是快车还是专车……各种指标后的小小一环,现实中有谁会在意呢。在这么一个不要求作品的环境下,主动地、上赶着让AI为你赶工,帮你参加并不强制参加的人类比赛,是因为太穷了还是太空虚了呢?
所以,拒绝AI作品的编辑是老古董?我只会同情他们这么“老”了依旧没有退休。平常处理50个稿件的工作量,这两年要变成50个普通稿件+不知道多少个AI代写,不知工作量加了,工资涨了没有呢……不管“老古董”还是“新花瓶”,肯定都扛不住突然袭击的炸雷啊;还是别把那些雷人的文件投给他们吧!
(下图:我也来曝一个,参加人像摄影比赛发现AI人像图,真是侮辱编辑和网友的智商啊)
摄影活动惊现AI生成的人像